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养生 > 健康生活

健康生活

家庭医在线健康生活栏目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为网友提供生活小常识以规避不良嗜好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摘要: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疲劳、忧愁、悲伤、恐怖、紧张情绪和其他因素引起的精神上的创伤。 查看全文>>

摘要:生梨性凉,脾虚切忌。正如《饮食须知》中所言:“多食令人寒中,损脾,生食多成冷痢。”《本草经疏》亦云:“脾虚泄泻,法咸忌之。”清·王孟英也曾指出:“中虚寒泻者忌之…… 查看全文>>

摘要:二陈二仁粥:陈皮9克,半夏6克,茯苓12克,薏仁15克,冬瓜仁15克,粳米100克。前五料水煎,沸后约10分钟,去滓取汁。加粳米及适量水,同煮为粥。 查看全文>>

摘要:脾虚弱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合理喂养,注意良好合理的饮食卫生和习惯。有些孩子不爱吃饭家长就要找原因,可能是喂养不当导致的,有些家长整天端着饭碗追着孩子满屋子跑,这是一…… 查看全文>>

摘要:由于红糖所含的萄葡糖比白糖多得多,所以饮服红糖后会使产妇全身温暖。红糖中铁的含量高可以给产妇补血,红糖中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能够利尿、防治产后尿失禁,促进恶…… 查看全文>>

摘要:操作:金银花的花、叶加水,先用猛火后用小火蒸30分钟,滤出汤汁加冰糖后饮用。 查看全文>>

摘要:痰湿体质的人宜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忌食肥甘厚味生冷之物,戒烟酒,平时可以多吃点生姜,多进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维生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顺畅正常。 查看全文>>

摘要:药性分析:方中用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黄芪、党参益气生血,配以当归补血润燥;川芎行气活血;茯苓、远志养心安神,又可交通心肾;朱砂镇心安神;五味子益气敛阴,以助…… 查看全文>>

摘要:加荆芥、防风 方中党参、白术、甘草补益健脾;扁豆、山药、莲子健脾开胃;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陈皮、砂仁理气醒脾;荆芥、防风、桔梗疏风解表。全方共奏益气健脾,疏散…… 查看全文>>

摘要:“厥心痛”、“真心痛”病中属心气虚的患者,不宜饭后“百步走”,因饭后血液多集中在消化道以帮助消化食物,而饭后活动则使血液分布到四肢,造成相对的心脏供血不足而诱发…… 查看全文>>

摘要:补中益气、生津养血,常用于气虚不足的乏力、气短、心悸、食少、便溏、气津两伤的口渴;气血两虚的面色萎黄、头晕等症,以及病后体虚、营养不良。 查看全文>>

摘要:心血虚,宜安静休息,不宜过劳或思虑过度,暗损心血加重病情。但也不宜过逸,否则气血运引不畅,因“久卧伤气”,导致气血停滞,可诱发“厥心痛”,应在体力许可范围内作适…… 查看全文>>

摘要:手术过后,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都是很低的,这时候,情绪的波动太大不利于身体的恢复,要知道“病痛”是非常喜欢缠着经常生气和忧伤的人的。所以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平和哦…… 查看全文>>

摘要:证候: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舌淡苔黄腻,脉细数无力,烦渴不能多饮,皮屑增多,言语无力,小便短赤,耳鸣遗精。因脾虚所至内湿停滞,久而生热,无养气血…… 查看全文>>

摘要:心绞痛宁膏: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芳香开窍药物加入载体药物制成药膏。在疼痛发作时,敷贴于心前区,每次用2帖,24小时更换一次,对连续敷贴两周。 查看全文>>

摘要: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12克、炙党参10克、生地黄15克、阿胶珠10克、朱麦冬10克、大麻仁10克、百合10克、广木香6克、生姜6克、大枣5枚。本方适用于心气虚偏…… 查看全文>>

摘要:重症盗汗且长期卧床的病人,家属应特别注意加强护理,避免发生褥疮。还要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神志、出汗量大小,如有特殊改变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查看全文>>

摘要:成份:人参、白术(麸炒)、茯苓、甘草(蜜炙)、黄芪(蜜炙)、当归、木香、远志(去心甘草炙)、龙眼肉、酸枣仁(炒)。辅料为赋形剂蜂蜜。 查看全文>>

摘要:性凉之物。《饮食须知》中曾说:“鸭肉味甘性寒,滑中发冷气。”清·王孟英亦云:“多食滞气,滑中,凡为阳虚脾弱,……皆忌之。”因此,脾虚之人,尤其是脾阳不足者忌食鸭…… 查看全文>>

摘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适当地作内养气功,保健操和太极拳。饭前少用脑,吃饭要专心,饭后稍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查看全文>>

摘要:组成:人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陈皮(3克) 半夏(4.5克)。 查看全文>>

摘要:鲜山药200克、扁豆50克、陈皮3克、红枣肉500克。将山药去皮切成薄片,再将枣肉切碎,共合均匀后蒸糕,做早餐食之,每次50~100克。 查看全文>>

摘要:捏脊是物理疗法,没有副作用,操作也很简单,具体做法: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空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长,然后捏起儿童背部皮肤约0.5~1厘米,从下往上推进…… 查看全文>>

摘要:取新鲜猪骨(腔骨、排骨、腿骨皆宜)500克,通草6克,加上清水2000克,一同在锅里熬煮1-2个小时,直至熬成约1小碗汤,加入些许酱油。每天一次喝完,连喝3-5…… 查看全文>>

摘要:补气升阳、益精固表、利水退肿,适用于自汗、盗汗、浮肿、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及一切气衰血虚之症。但有高热、大渴、便秘等实热症者忌用。 查看全文>>

摘要:做法:将糯米还有黑芝麻洗干净之后沥干水,随后放入锅中炒香研磨成为粉末备用;将黄芪清洗干净之后加入清水进行熬煮二十分钟;将黄芪药液中放入糯米以及黑芝麻、红糖,水开…… 查看全文>>

摘要:性平,味甘,有益气补虚、养阴补肺的作用,对气虚又兼肺虚者尤宜。《本草再新》曾说它大补元气。《食物宜忌》也有燕窝壮阳益气的记载。《饮食辨录》中还指出:燕窝,性能补…… 查看全文>>

摘要:灵芝水煎法:将灵芝切碎(灵芝切片),加入罐内,加水,像煎中药一样地熬水服,一般煎服3-4次;也可以连续水煎3次,装入温水瓶慢慢喝,每天喝多少都无限制。 查看全文>>

摘要:功效:小米,玉米,南瓜,大枣煮粥喝,小米是老人、病人、产妇适合的滋补品,可见它最补虚,玉米调和脾胃,南瓜补中益气,大枣补血养气,调和五脏,这几样黄色的食物,各有…… 查看全文>>

摘要:缺乏运动。现在社会体力劳动的职位越来越少,人们脑力劳动越来越多。人们缺乏适量的运动,有的人甚至手无缚鸡之力,这样导致脾越来越不好。 查看全文>>

摘要:性平,味甘。但古代医家也有认为,枸杞性寒。如《别录》中说它“微寒”。《食疗本草》认为“寒,无毒”。《本草求真》中还说:“枸杞,甘寒性润。”正因如此,对平素脾胃虚…… 查看全文>>

摘要:公孙穴:用左手拇指按压右足的公孙穴(足内侧,第一跟骨下缘),左右旋按20次;然后用右手拇指按压左足公孙穴。 查看全文>>

摘要:补气升阳、益精固表、利水退肿,适用于自汗、盗汗、浮肿、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及一切气衰血虚之症。但有高热、大渴、便秘等实热症者忌用。 查看全文>>

摘要:熟牛肚50克切丝,土豆(马铃薯)80克,切丝后以清水淘洗掉表面淀粉,油锅热后加入少许葱丝和碎蒜,遂入肚丝土豆丝爆炒,并点入适量牛肉汤和盐、味精,土豆丝丸成熟即可…… 查看全文>>

摘要:左手拇指按压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胚骨后缘处),左右旋按20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三阴交穴。 查看全文>>

摘要:证候: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治则:益气滋阴,通阳复脉,养血定悸。主方: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炙党参、生地黄、阿胶珠、朱麦冬、大麻仁…… 查看全文>>

摘要:鳝鱼:味甘,性温。有补虚损,补气血,强筋骨之效。用于小儿久病,气血不足,脏腑虚弱,出现疲倦食少,肚腹冷痛,肠鸣泄泻等症。 查看全文>>

摘要:先将桑椹叶洗干净弄成汁,然后去渣,用桑椹汁同糯米一起煮做成糯米干饭,冷却之后加入适量的酒曲搅拌均匀,就可成酒酿。 查看全文>>

摘要:方法:先将人参(或党参)、生姜切为薄片,把茯苓捣碎,浸泡半小时,煎取药汁,后再煎取汁,将一、二煎药汁合并,分早晚两次同粳米煮粥服食。 查看全文>>

摘要:有凉血滋阴作用,属于清补食品,滋腻之物,多食久食则有碍脾之运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尤其是脾胃素虚之人,应当忌食之,正如《本草从新》中所告诫:“脾虚者大…… 查看全文>>

摘要:每天要吃一定量的蔬菜与水果。早晚空腹吃苹果一个或每餐前吃香蕉1-3个;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要有规律。 查看全文>>

摘要:红薯常常出现在各种疾病的食疗方里面,它是多种疾病的克星。从古时候就知道红薯是最佳的补气食物,有书曾经记载过红薯能够补气健胃还能壮阳呢!现在医学也证明这点,而且红…… 查看全文>>

摘要:证候:心虚血少,神气不宁,怔忡惊悸。治则:养肝脾,通肾气,宁心神。主方:养心汤加减。方药:炙党参、炙黄芪、柏子仁、酸枣仁、朱茯神、当归、白芍、百合、桂枝、炙甘草…… 查看全文>>

摘要:用猪心一枚,切后同姜、葱、细盐适量煮食。因猪心补心,可治心悸怔忡,适宜心血不足,心气虚弱而心悸者服食。也可用不落水猪心1只,剖开,连猪心血,加入朱砂6克,重汤炖…… 查看全文>>

摘要:性凉之物。《饮食须知》中曾说:“鸭肉味甘性寒,滑中发冷气。”清·王孟英亦云:“多食滞气,滑中,凡为阳虚脾弱,皆忌之。”因此,脾虚之人,尤其是脾阳不足者忌食鸭肉。 查看全文>>

摘要:“厥心痛”、“真心痛”病中属心气虚的患者,不宜饭后“百步走”,因饭后血液多集中在消化道以帮助消化食物,而饭后活动则使血液分布到四肢,造成相对的心脏供血不足而诱发…… 查看全文>>

摘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尽量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尽量避免熬夜。积极参加户外运动,放松心情。 查看全文>>

摘要: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疲劳、忧愁、悲伤。恐怖、紧张情绪和其他因素引起的精神上的创伤。 查看全文>>

摘要:用左右手掌轻拍腹部。腹部有几条经脉经过: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双手轮流轻拍此处,有助于加强脾胃肝肾之气。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总揽…… 查看全文>>

摘要:没有风湿或外伤,却背部不适、胸部有紧缩感、腰背痛、不定位的肌肉痛和关节痛。无精打采。上班仅仅1个小时,就胸闷气短,盼望早早回家休息,但上床后又睡不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