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岁患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 5 年,德巴金无效咋办
今年我20岁了,5年前因走路不稳去了几家医院检查,查后说是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然后就开了一种叫德巴金的要,我吃了2.3个月后。没有什么效果。后加重。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尹君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是一种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主要影响平衡和协调能力。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但个体差异较大,治疗效果因人而异。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1.疾病原理: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小脑神经元受损,影响神经信号传递,从而出现运动协调障碍。 2.常见症状:行走不稳、动作笨拙、言语不清、眼球震颤等。 3.药物治疗:可使用丁螺环酮、加巴喷丁、氯硝西泮等药物,但需遵医嘱。 4.康复训练:包括平衡训练、步态训练、力量训练等,有助于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5.心理支持:患者可能因疾病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心理疏导很重要。 6.生活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避免劳累。 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生共同努力。患者应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以提高生活质量。
2024-12-11 19:43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贺涛 主治医师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内科
-
因为这是自体显性遗传疾病,所以若父母一方有小脑萎缩症,则其子女不分性别都将有50%机率罹患此病。若其子女未受遗传,则其下一代也不会因遗传而罹患此病。在肌力没有减退的情况下,肢体运动的协调动作失调,不平稳与不协调,称为共济失调。机体任何一个简单的运动必须有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固定肌四组肌肉的参与才能完成,并有赖于神经系统的协调与平衡。脊髓后索的薄束与楔束贯穿脊髓之全长,薄束传导躯干下段与两下肢的深感觉,楔束传导躯干上段与两上肢的深感觉。从后索发出的纤维在延髓交叉,经对介的丘脑而到大脑皮质,后束传导肌肉、关节与肌腱的深感觉、肢体在空间中的位置、肢体运动的力与范围的冲动、以及部分感觉与两点鉴别感觉。前旋系统向心传导平衡信息,引起平衡反应。小脑是维持躯体平衡、共济运动和肌张力的重要中枢。这些结构的功能又都是在大脑皮质的统一控制下完成的。深感觉、前旋系统、大脑和上脑的病损均可发生共济失调,分别称为感觉性、前旋性、小脑性和大脑性共济失调。
2015-11-27 22:28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