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肾出现大囊肿,如何选择稳妥治疗方法?
二十多年前B超检查时就发现有多囊肾的疾病,以后每次做B超检查均有多囊肾的结论。最近因治病的需要做了加强CT检查,结果发现右肾有68×57毫米的囊肿,可能是由过去的多囊串联而成一个大囊。据我所知,肾囊肿可以行穿刺抽液,也可动手术治疗。当然抽液比较简便,但抽液后还会复发。肾功能正常。应如何治疗才比较稳妥?
-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刘庆华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肾内科
-
多囊肾患者出现较大囊肿,治疗方法的选择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囊肿大小、症状、肾功能、患者身体状况和治疗风险等。 1. 囊肿大小:68×57 毫米的囊肿相对较大,如果对周围组织产生明显压迫或引起明显症状,可能需要积极治疗。 2. 症状表现:若有腰痛、血尿等症状,应更倾向于采取治疗措施。 3. 肾功能:目前肾功能正常,但也要密切监测,防止治疗对肾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4. 患者身体状况:患者整体健康状况良好,能更好地耐受治疗。 5. 治疗风险:穿刺抽液简便但易复发,手术治疗相对彻底但创伤较大。 综合以上因素,对于该患者,建议先密切观察,定期复查,如果囊肿继续增大或症状加重,可考虑手术治疗。同时,无论选择哪种治疗方法,都应在正规医院,由专业医生评估后决定。
2025-03-11 16:55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增沛 主治医师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五官科
-
您好,右肾下见大小为5.3x4.2cm的暗区可以去医院手术治疗。
2016-01-12 06:38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吴志全 主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平安医院
二级甲等
儿科
-
无症状的话一般不需治疗,但应避免继发感染.注意随访.若有逐渐增大,可在B超定位下穿刺抽液治疗.
2016-01-11 22:49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许宗彦 主治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很多肾囊肿患者,在查出此病时,心怀恐惧,因为现在报导肾囊肿导致尿毒症,而走上透析与换肾之路的案例比比皆是;然而也有不少患者在听说肾囊肿“不要紧”之后,放松警惕。上面提到的这两种做法均不正确,对待肾囊肿,应当讲究“轻”、“重”、“缓”、“急”。所谓的“轻”症状:数量较少、体积较小(小于3cm)、无局部疼痛等症状的单纯性肾囊肿,多囊肾早期无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感染等情况时,属“轻”症。患者只需每半年或一年随访一次,检查尿常规、尿培养、肾功能,做B超观察囊肿大小、形态及内部质地变化情况,暂不需要治疗。所谓的“重”症状:多囊肾患者若病变范围广,病情进展迅速,肾功能明显受损,或有感染、高血压等严重并发症时,属“重”症。应及时接受抗感染,甚至透析等治疗。所谓的“缓”症状:肾囊肿是一种慢性病,应坚持定期随访。患者本人应客观地看待疾病。尤其是多囊肾患者,务必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所有的“急”症状:当出现囊肿明显增大、增多、破裂出血、感染等突发情况时,属“急”症。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
2016-01-11 22:43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轩存旺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朋友:你好!单纯性囊肿接近或超过5CM就应积极治疗,否则长期压迫肾脏的固有细胞,就会造成肾单位缺血缺氧,出现高血压,导致大量蛋白尿,血尿漏出.那么治疗肾囊肿有几种方法呢?肾囊肿的治疗一般有3种途径:1,西医穿刺抽液固化手术,但在术后因原有囊肿周边压力减轻,小囊肿会迅速增大;2,西医去顶减压手术,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同样会使小囊肿增大;3,中医内病外治的保守治疗,没有危险性,可逐渐使囊肿回吸收,抑制和修复畸形生长的小管上皮细胞与其纤维样分泌物.西医的治疗只有手术,手术是可以在短时间的控制囊肿的大小,但是易反复,面临二次的手术治疗.望慎重的考虑.中医可采用内病外治的治疗方法,将微化处理的中药通过皮肤渗透的方式使囊壁血管扩张,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快速带走囊内液的同时,降低囊内压,抑制囊壁上皮细胞的继续分泌,减少囊内液生成,使囊肿不断回缩,并可有效地预防囊肿增大,减少对肾脏固有细胞的损伤,达到治疗目的
2016-01-11 21:56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多囊肾? 多囊肾又名Potter(Ⅰ)综合征、囊胞肾、双侧肾发育不全综合征、多囊病。我国1941年朱宪彝首先报道,本病临床并不少见。多囊肾有两种类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婴儿型)多囊肾,发病于婴儿期,临床较罕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成年型)多囊肾,常于青中年时期被发现,也可在任何年龄发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