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谷玉锋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病情明显好转但脚踝骨出现肿胀,可能是由活动不当、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局部炎症未完全消退、低蛋白血症、心肾功能异常等原因引起。 1.活动不当:如果在病情好转期间活动量突然增加或活动姿势不正确,可能会导致脚踝部位受力不均,引起肿胀。 2.下肢血液循环不畅:长期卧床或下肢静脉功能欠佳,血液回流受阻,容易造成脚踝肿胀。 3.局部炎症未完全消退:尽管整体病情好转,但脚踝处的炎症可能还未彻底消除,仍会有肿胀表现。 4.低蛋白血症:疾病可能导致身体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耗过多,引起低蛋白血症,使组织液渗出,导致脚踝肿胀。 5.心肾功能异常:心脏或肾脏功能出现问题,如心力衰竭、肾炎等,可能影响体液代谢,引发脚踝肿胀。 总之,脚踝骨肿胀的原因较为复杂。如果肿胀持续不消退或伴有疼痛、发热等其他不适,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明确原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2024-09-30 00:24
-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髌骨骨折? 髌骨是膝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中最大的籽骨。髌骨通过杠杆作用能使股四头肌力量提高约30%,尤其在伸直膝关节的最后10°-15°时,髌骨的作用更显重要。髌骨骨折后如处理不当将会严重影响膝关节的活动,甚至造成终生残疾。由于髌骨切除后可导致永久性的膝关节功能受限。伸膝力量减弱,并可引起股四头肌萎缩。因此髌骨骨折后应尽量保存髌骨的完整,不主张进行髌骨切除。髌骨与股骨内外髁的前方形成髌股关节,髌骨骨折后应尽量恢复关节面的平整,以减少创伤性髌股关节炎的发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