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杨方 主任医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
3 周岁宝宝说话有点口吃,可能是语言发育不完善、模仿他人、心理因素、神经生理因素、遗传因素等所致。当身体出现异常时,应赶紧就医,听从医生的指导进行诊治,不宜擅自用药。
2017-10-20 17:15
1. 语言发育不完善:宝宝的语言能力尚在发展中,词汇量有限,表达能力不足,可能出现口吃。
2. 模仿他人:如果周围有口吃的人,宝宝可能会好奇模仿,从而形成口吃习惯。
3. 心理因素:紧张、焦虑、压力大等心理状态可能影响宝宝的语言表达,导致口吃。
4. 神经生理因素:大脑语言中枢发育不成熟,或者某些神经功能异常,也可能引发口吃。
5. 遗传因素:部分口吃可能与遗传有关,如果家族中有口吃者,宝宝出现口吃的概率可能增加。
总之,3 周岁宝宝口吃的原因较为复杂。家长要耐心引导,创造轻松的语言环境,帮助宝宝改善口吃情况。若口吃问题持续加重,建议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就诊。
-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不良(低下)性贫血,又称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d hypoplastic anemia)是一组由于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造血干细胞损伤,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将无原因可查者称为原发性再障,有病因可查者称为继发性再障。据国内统计前者占再障病例的70%~80%,后者约占12%~30%。国外报道各占50%左右。另有一些再障(如Fanconi综合征和暂时性骨髓抑制)的病程和预后均不同于慢性继发性再障。再生障碍性贫血在我国发病不多,每年0.74/10万人口,其中每年有0.14/10万人口为重型再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