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心理睡眠 > 心理常识 > 心理减压 > 正文

透过“次贷”看群体心理陷阱

2009-03-13 13:36:33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论坛    转载

    来自南卡罗来纳州的卡特夫妻,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但是在美国,以他们两人的经济收入和信用评分状况,是很难实现这个愿望的。因为如果严格依据信贷的条款,任何一家信贷公司都不会为他们提供借贷支持的。然而天无绝人之路,次级贷款的政策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他们可以通过提高借贷利息提早得到一套不错的房子。于是,在一家次级贷款公司的帮助下,夫妻俩很快就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屋。虽然他们需要为此付出更高一些的利息,但卡特夫妻俩依然很兴奋,他们希望通过拼命工作、省吃俭用逐渐还清这笔贷款。然而好景不长,卡特的妻子因为一场大病而失去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靠卡特一个人的工资来承担房子的月供了,但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于是,连续两个月没有如期还贷的卡特夫妻,不仅信用评分出现了严重的滑落,连刚刚拥有的漂亮房子也被银行收了回去,变得无家可归了。与此同时,银行也因为大量收回像卡特夫妻这类贷款人的房屋而难以周转,束缚了经营的手脚。在美国,像卡特夫妇这样,因为卷进“次贷”的旋涡而陷入困境的中低收入者,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小视的群体。也正是这样一支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群体,导致一些金融实体出现了危机,成为社会经济动荡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是什么样的心理认知在作怪,让“卡特夫妇”们在明知有很大风险的情况下,依然要上次贷这艘“贼船”,让一向精明的金融实体在深知“次贷”操作存在隐患的前提下还是要步入其中呢?

  这是令社会心理学家们倍感棘手的课题。心理学家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一个人类社会难以避免的群体心理现象,并将它们称做“社会心理陷阱”。那是一种先甜后苦的心理经历。比如,某产品物美价廉,于是人们蜂拥而至,疯狂购买,结果却引起了该产品的价格不断攀升;再比如,很多家长为了帮助孩子考上一所重点中学,花了很多时间和钱财为孩子补习功课、考取各类证书,最终却导致孩子入学的门槛越来越高,孩子们也在这一过程中学得筋疲力尽,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再有,食品加工业者为了使产品看上去更有卖相,而过量使用添加剂,造成消费者的身体受到严重损害,企业也因此而失去了信誉……

  可以说,社会心理陷阱是人们为了获取眼前利益而共同挖出来的,结果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其中,身受其害。拿孩子入学为例,独生子女可以说是家庭唯一的希望,因此,每位家长都想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于是想尽办法,要让自己的孩子获取一定的特殊才能。上世纪80年代,艺术特长成为最耀眼的升学捷径,于是考取一定级别的钢琴证书,几乎成为孩子进入优秀学校的敲门砖。家长们纷纷抓住了这根入学稻草,不顾孩子对音乐的喜好程度而逼着孩子学习,考级。你的孩子考六级,我的孩子就要考七级,你的考七级我的就考八级,总之证书级别是越来越高。几年下来,家长们才发现,手里拿着高端考级证书的孩子已经站了满满一操场,曾经的优势现在却丝毫经受不起竞争的考验。更糟糕的是,一些孩子也从此对原本可以成为兴趣爱好的演奏产生了严重的心理抵触。想一想,现在有多少家庭的钢琴已经落满了灰尘,成为一种摆设了呢?

  很多时候,我们是因为没有看到隐藏的危害而做出一些不利于自我、不利于社会的事情来的,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存心要用眼前的利益来换取整体的损失。但现实生活中也存在这么一群人,他们在知道危机存在的情况下,依然会铤而走险。这是由于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总是喜欢带着利己的期望而行动,不愿花更多的时间去认真思考它的负面成分。也就是说,人们总是习惯于利用好的期望替代客观事实,这可以说是人类在认识上共同存在的盲区。

  以前文提到的卡特夫妇为例,他们深知自己的经济状况是难以承受高额贷款利率的,从理性判断,他们应该作出租房住以避免让自己陷入经济困境的选择,但是“次贷”诱人的政策以及身边那些享受着“次贷”政策人们的现身说法,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也调动起了他们心中的欲望,使他们只看到了“次贷”的好处,而弱化了自身承受能力上的不足,甚至在接受“次贷”的时候没有给自己留一点点回旋的余地。所以对他们来说,这套房子就如同建立在沼泽地上,禁不住任何风吹草动的茅屋。而银行也在与其他金融实体的竞争过程中,由片面追求短期获利,演变为最终失去更多的利益,甚至把自己也给搭了进去。

  前面我们说过,社会心理陷阱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因为它与每个人的心态、心理需求、心理满足程度息息相关。虽然我们都知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利害关系,但还是常常会作出瞻前不顾后的错误决定和行为。是不是这就意味着我们必定会掉入陷阱、品尝恶果呢?未必,因为人类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种痛定思痛的能力,当危机成为一种警示的时候,心理机制会不自觉地作出积极有效的自我调整。它首先会推动我们将个人利益向群体利益靠拢,并形成利益共同体。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内心才会感觉到安全,而社会安全可以说是我们共同的、也是最为基本的心理需求。与利益相比,危急时刻具有安全感恐怕会显得更为重要。社会群体也因此将关注点往外移,并很快制定出一些更加符合大众利益的规则来。个人的利益需求在这一过程中被逐渐弱化或者延滞,个体的心理认知也在这种背景下演变为一种有益的经验而被保留下来,我们的心态也由此得以回归到正常轨道上来。

  可见,群体心理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这种进化正是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需求与社会危机的相互作用下而发生的。

(以上内容仅授权家庭医生在线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在线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020-37617988 。

(责任编辑:常虹 )

相关推荐

文章关键词:

金融海啸来袭,心理寒流如何抵挡

详细>>

美国人花钱怀着复杂心理

详细>>

心理问答:几天做一次爱最好?

对新婚夫妻来说,每周两、三次性生活是最正常不过的了。如果是时间的问题,你们可以尝试早上做爱,还不行,只能说你对性缺少兴趣。性是亲密等级中……详细>>

研究发现:男性失恋次数越多心理越健康

最近,英国一所大学的研究课表明,男性失恋次数越多,心态反而越健康。详细>>

初次约会可以说哪些话题呢? 这些男女都很适用!

年轻人都会有恋爱的经历,第一次和美女约会的时候一定是很紧张的,总不知道要说什么好,会害怕说错什么而引起对方的不满。其实第一次约会的时候,……详细>>

  • 张杰

  • 刘恩益

  • 李爱凤

  • 王相兰

专家答疑少精症患者一定会不育吗?

广东省中医院 专家在线解答网友疑惑

古炽明 副主任医师

擅长:泌尿系肿瘤、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创腔镜诊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