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申兰阔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中医认为黄疸的发生主要与湿邪、热毒、瘀血、肝郁、脾虚等因素有关。 1.湿邪:湿邪困脾,脾失健运,导致水湿内停,湿郁化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而发黄疸。 2.热毒:热毒炽盛,灼伤肝胆,胆汁外溢肌肤而发黄。 3.瘀血:久病入络,瘀血阻滞胆道,胆汁排泄不畅而发黄。 4.肝郁: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胆汁排泄受阻而发黄。 5.脾虚: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不足,湿邪内生,郁而发黄。 中医治疗黄疸会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进行辨证论治,综合运用中药、针灸等方法,以清热利湿、解毒退黄、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健脾化湿等为主要治法。常用的中药有茵陈、栀子、大黄、黄芩、郁金等,但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患者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2024-10-22 17:49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池晓玲 主任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
三级甲等
肝病专科
-
关于黄疸的发生,中医认为主要是湿邪所致,如饮食不节、平日嗜食肥腻或外感湿热,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脾失健运,湿邪壅阻中焦,进而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就是脾气不能往上升,那么抑郁的肝气就无法疏泄;胃气也不能往下降,使胆汁的排泄运输不畅,再加上湿热之邪在当中壅阻,这样就使胆汁侵入血液,外益肌肤,从而出现黄疸。 中医把黄疸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阳黄实际上就是热像比较重,患者大多平常胃火较盛,湿邪从热化,导致湿热为患、熏蒸肝胆,它的临床表现特点正如您的同事所说的那样,黄色鲜明,犹如成熟的橘子色,发病较急,病程较短,患者通常会感到口干、想喝水、便秘、尿黄等不适。还有一种就是阴黄,这实际上是阴寒比较盛,患者大多平常是脾阳不足,或者整天喝凉茶或服用苦寒药物,使湿邪从寒化,裹湿为患,导致寒湿淤滞肝胆,肝胆排泄失常,临床表现特点是这种黄色给人感觉很晦暗,缺少光泽,或者如同烟熏一样,它的发病较缓慢,病程较长,患者通常不会感觉到口渴,大便比较稀烂,小便则相对不畅。
2024-10-23 08: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