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史东岳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儿童抽动症是一种神经精神障碍疾病,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生活调整、中医治疗、物理治疗等。 1.心理治疗: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等,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疾病,减轻心理压力。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氟哌啶醇、硫必利、可乐定等,这些药物能有效控制抽动症状,但需遵医嘱使用。 3.生活调整:保证孩子充足睡眠,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 4.中医治疗:如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对部分患儿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5.物理治疗:经颅磁刺激等物理手段,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 儿童抽动症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家长应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循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2024-10-22 12:47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王海龙 医师
邢台市威县第二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内科
-
(2)药物治疗:①单纯的短暂性抽动症一般不影响学习.有些患儿虽然需用药物治疗,但完全可以边上学边治疗,无需休学.对Tourette综合征或较重的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症患儿,在药物的选择上要看靶症状是抽动本身还是伴发的注意缺陷,多动或强迫症状.首先应根据危害重的症状,使用对症治疗的药物.常用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利培酮,泰必利,哌迷清等和拟β肾上腺素能受体药物可乐安.药物治疗应采用最小的有效剂量,遵循个体化原则.例如可乐定可作为较轻型,特别是年龄较小的病例的首选药:该药对40%左右的Tourette综合征患儿有效,而对运动性抽动的效果似乎更好一些;常用有效剂量为0.15~0.3mg/d,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过度镇静,疲倦,口干,头晕或易激惹,但都系一过性.药物治疗要注意个别化原则,从小剂量开始,缓慢逐渐增加,密切注意可能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如果不良反应严重,不必强求增量企图将抽动症完全控制,只要不影响生活,学习并尽可能使症状在公众场合或陌生人面前不被注意即可.控制抽动3个月后,要在患儿没有面临应急因素的时候逐渐减小药量甚至停药,若症状再发或加重则恢复用药或加大药量.②抽动症伴发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治疗比较困难.由于利他林可能加重或诱发抽动症状,对应用该药一直颇有争议,但一般认为该药是安全有效的,关键在于用量要适度,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加,以求最大限度地改善抽动症状.有报道用氯苯醋胺酯有效,剂量为1.5mg/d,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一过性的镇静和头痛.可乐定与精神兴奋剂合用治疗抽动障碍伴ADHD的治疗已有数例猝死的报导,其确切原因尚不清楚.抽动症伴发的强迫症可选用氯丙咪嗪或SSRI,必要时可用SSRI合并小剂量氟哌啶醇或利培酮治疗.③目前关于SSRI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药理学资料尚不够充分.一般来说,当一种药物用于儿童时,因年龄,体重,性别,疾病状态不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不同,药物的反应也不同,临床应用时应考虑这些因素.例如,儿童对药物的吸收比成人强,达到药物峰值的时间早;SSRI主要在肝脏代谢,儿童的代谢能力比成人快,6~10岁儿童大约2倍于成人,到15岁以后逐渐与成人相同.因此,儿童每千克体重的药量应比成人大.到青春早期,由于性激素与药物竞争肝酶,某些药物的代谢可能会降低,以致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此外,脂肪分布在1岁时最高,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直至青春期.肥胖儿童脂肪分布高,高脂溶性SSRI(如氟西汀)储存在脂肪组织内会减缓排泄,使药物作用更久.④抽动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应有一定时期的维持治疗,以防症状重复出现,维持治疗时可边治疗边上学.
2024-10-22 12:47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杨东银 医师
安都卫生院
一级
内科
-
发现孩子有抽动表现症状时:首先,要科学确诊:当发现孩子有眨眼、清嗓、甩头、伴有发声等等的抽动表现症状时,应立即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一般的检查项目为微量元素检测、美国IVA检测、智商与记忆力检测,有条件的还可进行儿童脑电图检测。 其次,要合理治疗:因为抽动症或多动症是一种儿童慢性病,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严格按照治疗方案坚持治疗方可见效。对于轻度患儿,发病时间短(一般不超过一年),症状较轻者,在用药1-2个月左右疗效显著,症状基本控制或消失。可根据临床诊断建议,进行巩固,避免复发;而对于重症者,一般为多部位抽动,病程较长者(一年或以上者),依专家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一般治疗1-2个月方可有效,治疗期会因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不一,需要患儿及家长配合治疗使症状得到控制或消失,并做好巩固。 合理的做法应该是: 1、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不可过度劳累,要保持足够的睡眠; 2、在家庭环境里,应避免直接用敏感语言明示患儿症状; 3、在患儿抽动时应给予忽视,视而不见状; 4、给予患儿更多的鼓励,培养孩子建立自信,缓解压力; 5、不可让孩子参加剧烈运动,如军训、长跑、竞技性体育活动及重体力活动; 6、学习时间不宜过长; 7、应与学校老师沟通,避免给予患儿敏感性语言批评教育,要很好的配合治疗期患儿的教育工作; 8、注意治疗期的饮食,不吃油腻、生冷、含铅量高的食物,服药期间不吃辛辣、海鲜、方便面、膨化食品,应以清淡佳肴为宜,适当补充营养; 9、季节交换期,尤其是春、秋季为感冒高发期,应注意患儿的脱、穿衣,谨防感冒,因为感冒极易引起患儿复发或症状复发、加重。 10、每天看电视时间不可超过半小时,且不可看过于激烈、刺激画面,对于重症者应避免看电视。避免使用电脑,如确有学习需要,每次使用电脑不宜超过半小时,严禁杜绝过度使用电脑或玩游戏。11、在治疗期间应按时复诊,确保及时根据病情调整用药,提高康复进度。
2024-10-22 12:47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谷魁广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一、儿童抽动症的病因及表现 儿童抽动症是多发于儿童期的运动性或发声性肌肉痉挛,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刻板的动作,例如频繁地眨眼、做怪脸、摇头、耸肩、做出咳嗽声、清嗓声等。现在多主张把病程在1个月到1年者称为暂时性抽动障碍;病程在1年以上的称为慢性抽动障碍,在慢性抽动障碍中,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应不同时出现。该病发病率约为1%~7%,有报告达4%~23%者,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早期儿童,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3~4:1。一般可短时间内自愈或经治疗而愈,顽固者可延数年,甚至延续到成人。 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体质因素某些神经精神类型的儿童易发生本病,比如神经质、胆怯、多动、情绪不稳定、对人对事敏感及有固执倾向者。而且本症常伴有不明原因的头痛、腹痛及便秘、遗尿等,因此推测儿童抽动症与儿童本身的体质因素有关。 2.精神因素某些精神刺激可诱发本病,例如对学习要求过度、责备过多、家庭不和、感情上受到忽视或环境中某些紧张气氛等,这些因素均可使小儿产生矛盾心理,抽动行为即是心理上的矛盾冲突的外在表现。另外,过分限制儿童的活动也可成为本病的诱因。 3.习惯及模仿儿童开始的抽动表现可能是由于条件性的逃避反应,比如眼中有异物而眨眼,或模仿他人的抽动症状,日久形成了习惯。 4.其他某些突发的疾病,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及脑部的轻微损伤也可成为诱因之一。有人认为该症是儿童发育过程中的一过性不良习惯。治疗:包括心理行为疗法、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1.心理行为治疗应对儿童父母说明此病性质,不要焦虑紧张,这样可以清除由于父母紧张和过分关注造成的强化作用。对儿童的抽动表现可采取不理睬的态度,使症状逐步减弱消退。不要反复不断地提醒或责备孩子,否则会更加强化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抽动更加频繁。应努力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用肌肉松弛疗法、操作性处理法等行为治疗方法对清除抽动症状有良好的效果。患儿在接受治疗时要取得其家长及他本人的合作,并给家长以指导,以便协助治疗。 对患儿病前的心理因素应详细分析,找出可能的诱因,然后予以解决,例如家庭矛盾的调整等。 父母对小儿的过度要求所造成的心理冲突和紧张情绪必须予以克服。若有学校因素,应与老师联系协同解决。对属于无法解决的因素,则应给予支持性心理疗法,帮助小儿找正确的对待方法。 2.药物治疗首先要治疗诱因,例如扁桃体炎、结膜炎、鼻炎、咽炎等。对抽动症状一般无需药物治疗,症状严重者可试用氟哌啶醇,对有严重焦虑情绪的患儿可服用安定等镇静剂。 3物理治疗目前除了药物治疗抽动症外还有物理治疗的方法,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就是这个物理方法的名称,它是通过微电流刺激大脑,能够直接调节大脑分泌一系列有助于改善儿童多动症和抽动症症状的神经递质和激素,如内啡肽、已酰胆碱,这些激素参与调节人体多项生理和心理活动,能够全面改善多动和抽动症患儿情绪不稳、易激惹、活动过度等表现。
2024-10-23 0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