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心理疾病治疗效果不佳怎么办?
我是一个有严重的心理疾病的人,我不得不经常看心理医生,但还是没有办法将自己的心理疾病治好,我经常看心理访谈,这样至少能让我变得好些,这次看到王朔,发现他的心里疾病跟我很像。
-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轩存旺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严重心理疾病治疗效果不佳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疾病复杂性、治疗方法不当、未坚持治疗、生活环境影响以及个人心理调节能力不足等。 1. 疾病复杂性:某些心理疾病成因复杂,可能涉及遗传、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增加了治疗难度。 2. 治疗方法不当:心理治疗方法多样,若未选对适合患者的方法,效果可能不明显。 3. 未坚持治疗:心理治疗通常需要一定时间,中途放弃或不按时就诊会影响疗效。 4. 生活环境影响:不良的生活环境,如压力过大、人际关系紧张等,可能阻碍康复。 5. 个人心理调节能力不足:患者自身缺乏有效的心理调节技巧和积极心态。 面对严重心理疾病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患者不应灰心,可与医生深入沟通,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努力改善自身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以促进康复。
2025-02-09 20:28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黄飞龙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妇产科
-
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常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等。这折射着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过程。按其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
2016-03-04 01:21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增沛 主治医师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五官科
-
像往常一样,录制之前要看一下编导准备的文案,如果把“王朔”两个字抹掉,跟我们通常遇到的母子矛盾没有太大区别。儿子埋怨母亲,小时候关注太少,大了管束太多。而母亲却满怀委屈和不解。不过,今天的来访者毕竟拥有王朔这个名字,而从往常的媒体形象来看,王朔又总是恣意放谈,不受限制。不免还是对即将到来的谈话有几分担心。按照节目惯例,访谈开始时是由主持人引入,了解基本情况,王朔并没有说得漫无边际,更没有用一个脏字,偶尔打断他,也很容易。只是他对过往生活的描述,一定会让导播间里的母亲非常伤心。王朔明知母亲会听到,却毫不斟酌,显然,对母亲说狠话,他并不顾忌。渐渐地,王朔有点不耐烦了,这样的交谈应该不是他所期待的。李子勋刚刚开始讲话,王朔的坐姿一下子就有了变化,俯在桌前,专注地听着,眼睛慢慢开始湿润。第一次流泪是在测试中间,为了了解王朔心中的父母形象,李子勋给出了三个选项,没有母亲只有父亲的皮诺曹,打死龙太子,被父亲交出去的哪吒,还有无父无母,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悟空。王朔选择了哪吒,哪吒七岁时闯了大祸,在龙王兴师问罪的时候,父亲没有保护他,而是交给龙王任凭发落。也许哪吒的故事和王朔有某些相似性,他的泪水流下来,“我可以把血肉还给他们”,是说哪吒?是说自己?--------------------------------------------------------------------------------随着谈话进一步深入,我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时候,的确是李子勋的话触动了王朔,他会流泪;但是有时候,话才刚刚出口,甚至还没有实际内容,王朔的眼圈就已经红了,这时候话语根本不可能对王朔的心智发生什么作用,因为没有那么快。我突然明白了,王朔早已经做好了准备,要把自己最柔软的部分,在这次谈话中呈现给一个人,这应该是他长期观看节目之后,做好的准备。而这个人,就是李子勋,而且只是李子勋。那个开口很小,是在王朔身上貌似坚硬的芒刺中间,打开的一个小小的空当,透过幼嫩的肌肤,可以看到尚未愈合的伤口,非常柔软,非常脆弱。但是这个开口只对着李子勋一个人,我只错开不到5度,却只能看到而无法触摸。每次试探一下的时候,感觉到的还是刺。相信母亲的感受会跟我一样。母亲就座之后,先就王朔说过的事情做解释。前段时间王朔言词激烈,妈妈曾经劝他不要这样,他给妈妈的话是“见鬼去吧”。妈妈解释说,她是担心儿子才会打电话。而王朔却坚持说妈妈是怕事,妈妈给自己泄气,妈妈这么大岁数了还想管着自己,所以他愤怒。在现场,妈妈还是很担心:“我看到别人骂他,我的心会疼啊”,老人一边说着,流下泪来,我的心也动了一下……可就在这时候,王朔突然嘟哝了一句,还是那句“见鬼去吧”。声音很小,母亲没有听到,继续讲着她的担心。我感觉到妈妈那句话对王朔有所触动,但是他不愿意或者害怕被触动,所以说“见鬼去吧”,是在压抑自己的情感。我向王朔求证,他不认,说是我的想象。可是现场一共只有四个人,那么小的声音不是说给母亲听,不是说给我和李子勋听,是说给谁听呢?只有一个答案,就是说给自己听。--------------------------------------------------------------------------------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跟自己说这句话?不是压抑自己、怕自己被软化,又是什么?虽然坚信自己的判断,不过从这个否认,我也知道了王朔并没有准备向我,也没有准备向母亲敞开他的柔软。所以,尽管在同一个演播室空间中,他呈现给我和母亲的,依然是芒刺。我无意伤害他,只是有时候,我必须站在母亲的立场上,以保持话语均衡。妈妈更是无意伤害他,她的每一句话,都是很平常的母亲对孩子的担忧,只是妈妈有自己的原则,王朔愤怒的就是这些原则,那让他只感觉到原则,感觉不到妈妈。在演播室狭小的谈话空间中,就竖起了无形的隔断。王朔向李子勋打开的通道,我和妈妈看得到,却进不去。其实他不打开,一点都不奇怪,以芒刺对人、以芒刺对世界,就是王朔的生存方式。奇怪的倒是他的打开。一个时刻背着投枪的王朔,一个被媒体称作“疯狗”的王朔,一个自称超级攻击型人格的王朔,却肯把最柔软的地方向一个人敞开。其中有多么珍贵、多么小心的信任和托付……当然,这是因为李子勋所特有沉静和宽怀,召唤了王朔;同时,也是因为面前这个看上去强悍的中年男人,其实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托付他的柔软和脆弱的所在。现在他找到了。--------------------------------------------------------------------------------世界之大,再强大的人都能找到他征服的对象,上天入地、飞越太空,随你折腾。但是世界之杂沓纷乱,有时候却容不下你一秒钟的弱小。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所在,去托付我们的脆弱,托付我们的柔软,那必须是一个最安宁沉静的地方,我们可以卸下在成长过程中为了安全而陆续带上的盔甲、匕首和投枪,卸下为了保护自己而长出的角和刺,让自己能够安然舒展,松开紧握的拳头,舒开僵硬的四肢,像冰一样融化,化入一个承载者的沉静和包容之中。再坏的人在那种时候也会是善的,再坚硬的人在那种时候也会是柔软的。那个承载者可以是我们的母亲、爱人,也可以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南非电影《索斯》(一译《黑帮暴徒》),就让我们看到了婴儿的力量,一个残暴的劫匪,面对一个娇小的婴儿,突然感觉到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那就是他体会到人之为人的时刻。世界上最痛苦的人,莫过于无所托付的人。不是无所托强大,而是无所托柔弱。他只能让自己的芒刺越来越坚硬,只能紧攥着手中的匕首和投枪,在全世界都沉睡的时候,他还必须半睁着警觉的眼睛,永远无法安宁。王朔还是幸运的,尽管他只是敞开了那么一点点,他还是有所托付。李子勋也很小心,只给王朔柔软的抚触,绝不给他一点刺伤。倘若王朔真地能够在这种抚触中感觉到安全,也许他会慢慢地把刺一点点放倒。那些锋利的刺啊,有多少力量刺向他人,就有多少力量刺向我们自己。不过隐约地,我还有一种担心,王朔敞开的虽然只是那么小那么小的一个空隙,可是李子勋的背后却有一台摄影机,这敞开其实就越过李子勋开向了任何一个观看节目的人。那会不会就是王朔的阿喀琉斯之踵?惟其柔软,会很容易伤害,倘若王朔因此而把最后这一点柔软也关闭了,他还给这个世界的,将会是百倍的坚硬。而他的心,也将永无归路。――对不起王朔,这还是我的想象,您还是可以否认。――而读者诸君呢,我姑妄一说,您姑妄一听,真正的真实是什么,谁又能知道呢。[补记:录过节目之后,写完就放下了,准备陆续再写一两篇杂感,和观众,也和王朔分享。出一趟差回来,发现媒体关于这次访谈,已经有了很多报道,可是有些用词,真不知道是怎么来的,原来隐约的担忧,愈加明确。无论王朔曾经伤害过谁,这一次,他只是要解决自己家里的事情,和自己心里的事情。希望疗伤过程中短暂的暴露,不要被当作伤害的机会。以王朔的坚硬,他可能不当回事,但是以我的被王朔所不屑的“妇人之仁”,却会非常不安,毕竟,我们参与了揭开伤口的过程。](文/张小琴)
2016-03-03 17:12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刘浩庆 医师
肇庆市大旺开发区医院
一级
全科
-
据称,王朔是因为跟母亲关系处理不好,而主动要求与79岁的母亲同上央视《心理访谈》节目接受心理治疗,与他对话的是心理专家李子勋。如果只是为了协调母子关系,不一定非要上中央电视台,随便去哪里做心理咨询就可以了。上央视会不会也是一种炒作?按杨澜的说法,动静确实太大了点儿。 王朔自称是“超级攻击性人格”。他吸过毒,嫖过娼,坐过牢,对主流文化深恶痛绝,需要考虑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 一般认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者都有童年创伤,尤其是家庭暴力。他们从小缺乏安全感,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反击。他们会把危险夸大,甚至给自己编造“假想敌”。 《心理访谈》还没播出,不知道王朔到底说了些什么。估价他不会像崔永元那样真诚地剖析自己,接受专家指点,而是把专家当成“假想敌”,向权威挑战。 心理病人向权威挑战的事情经常发生,屡见不鲜。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罪犯向司法部门挑战。按精神分析的理论,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自投罗网。这种挑战最后一定是以束手就擒而告终的,因为罪犯如果没有伏法,他就会继续作案,越来越大胆,最后把自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2016-03-03 13:33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谷魁广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你好,你的问题,我们系统无法为你详细解答,但可以建议你经常放松心情,多去户外活动,多和别人相处,看到生活的阳光。
2016-03-03 04:34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