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赵骞康 主治医师
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
三级
神经内科
-
小儿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药物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血浆置换等。 1. 胆碱酯酶抑制剂:如溴吡斯的明,能暂时改善症状,但作用时间较短。 2. 免疫抑制剂:像硫唑嘌呤,可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减少抗体产生。 3. 免疫球蛋白:能调节免疫功能,缓解病情。 4. 糖皮质激素:例如泼尼松,具有较强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 5. 血浆置换:能迅速清除血液中的致病抗体。 小儿重症肌无力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病情严重程度、患儿身体状况等因素。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家长切勿自行给患儿用药。同时,要定期带患儿到正规医院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025-03-13 12:28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杨东银 医师
安都卫生院
一级
内科
-
儿童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与治疗 重症肌无力(MG)是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AchR)的、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介导、细胞免疫依赖性、补体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儿童MG分型 1、少年型重症肌无力(JMG)临床最常见。与成人MG相比,发病年龄不同,病理及发病机制相同。起病年龄多在2岁以后,最小年龄6个月,平均年龄3岁。女多于男。 肌无力特点:休息后好转,重复用力则加重,并有晨轻暮重现象。 JMG分为: ①眼肌型:最多见,患儿仅表现眼外肌受累症状,而无其它肌群受累的临床和电生理所见。首发症状是单侧或双侧上睑下垂,可伴眼球活动障碍,从而引起复视、斜视。重症者双眼几乎不动。 ②全身型:躯干及四肢受累,伴或不伴眼外肌或球肌麻痹。轻者步行或上阶梯极易疲劳,重症者肢体无运动功能,常有呼吸肌及球肌麻痹。患儿腱反射多减弱或消失,但也有腱反射正常者。无肌肉纤颤及明显肌萎缩,感觉正常。 ③脑干型:有明显吞咽、咀嚼及言语障碍,除伴眼外肌受累外,无躯干及肢体受累表现。 2、新生儿暂时性重症肌无力:患重症肌无力母亲所生新生儿约1/7患本病。 母亲的AchR-Ab通过血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循环,作用于新生儿神经肌肉接头处AchR而表现MG临床特征。
2016-01-13 23:36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王海龙 医师
邢台市威县第二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内科
-
抗胆碱酯酶(ChE)药物(ChE抑制剂) 作用机制:化学结构类似乙酰胆碱(Ach),竞争性与ChE的活性中心结合,使神经肌肉接头处(NMJ)Ach量增多。
2016-01-13 22:23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