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心理睡眠 > 心理常识 > 心理减压 > 正文
焦虑
挂号科室:心理咨询科 同类疾病:抑郁症心绞痛恐惧症脑震荡躁狂症

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心理分析

2009-01-09 16:42:51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论坛  作者:丛中  转载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购物狂”、“月光族”、“负翁”、“房奴”、“车奴”、“股疯”。其实,大部分人在非理性消费后都会感觉懊悔,但是其中有些人会在懊悔之后一段时间又开始重复这样的行为,成为“强迫性购物狂”。他们疯狂花钱背后有什么原因?这些行为背后到底有哪些心理机制在起作用?应该如何调整呢? 
  
    “花钱买面子,值!” 

    发工资了,M小姐准备去商场给自己买副新的太阳眼镜,预算是1000元以内。货比三家后,她把预算提到了3000 元,因为她觉得1000元的太阳眼镜太逊色了。在一个柜台,售货员对她发出赞叹:“太适合您了。只有像您这样有气质的女孩儿才配得上这么好的东西。戴上它,别人一定会很羡慕您的!”最后,被售货员鼓动得十分兴奋的M小姐竟然花 8500 元买下了这付眼镜——这几乎相当于她两个月的工资。 
    男性,像M小姐这样热衷于奢侈品而一掷数千金的“购物狂”比较少。但是冲动之下贷款购买自己很难偿还的高档轿车、豪宅的“车奴”、“房奴”中,大部分是男子汉。 
    这类人往往觉得自己一旦有了最好的物品时,便成为世界上最尊贵、最快乐的人。或者他们觉得在同事、朋友面前炫耀一番,被他人羡慕,自己就特有面子,由此,心理上将得到极大的满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情况都是由自我价值感不足引起的。这类人往往会在别人的评价、与他人的比较中实现自我价值,即“向他人认同”,而忽略了“成为自己”。 
    建议:
    这类人群在消费时往往急于兑现,缺少耐心、克制,缺少延迟满足的自我调控力。这是一种儿童式的行为。一旦感到自己的占有欲、购物冲动越来越强烈时,就提醒自己冷静下来,告诉自己:“过几天再说,看自己是否还会如此强烈地想要它。”或者对自己说:“再等等看,再过几天或许就降价了,或许还有更好的商品上市呢。”或者问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东西。如此一来,不仅给物品打分,也给自己的需要打分,权衡之后再行动。 
    记住:我们每个人都是唯一的。只有在面对自己、找到并满足自己根本的内在需要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满足。要脚踏实地地努力建设和发展自己的才能,而不是通过夸大、包装,使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珍贵。
    下一页:“好东西我都想买。”${FDPageBreak}
    “好东西我都想买。” 

    Rose是一位外企经理,月薪数万。每次上街,她常常会把身上带的所有现金用完、信用卡刷爆,而家中的衣服、鞋子已经多得无处可放了。 
    花钱这种行为,对应的是得到更多东西。“所有好东西都想要”的背后,可能对应着心理溃乏。总觉得比别人少了什么,感到恐慌、不安,总是尽量占有更多东西,以此来填补内心的空白。这种溃乏的感觉可能来自幼年没有得到亲人足够的照料、温情、关注。这种人往往不只是在购物上如此,在职位、学历、知识等方面都会要求比别人得到更多。 
    另外,小时候受到家长过于严厉的管束、压抑自己、表现得特别顺从的人,成年以后,一旦压抑自己的力量变弱,他(她)就可能走向人格的反面。一旦发展到自己都无法约束、管理自己的冲动时,将最终爆发为发脾气、与人争吵,或者疯狂购物和消费等行为。 
    建议: 
    有这种情况的人,不妨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一番自我检阅。要意识到,缺乏母爱只是曾经的,内心的空虚感只反映过去。不要让过去的意识影响和统治了现在的自己。 

    “心情不好,我就去购物。”

    很多女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上班时受了老板的气又不能直接发泄出来,或者觉得自己内心的委屈无人能够理解,下班后,就会一个人去逛商店,购买平时舍不得买的商品,甚至把辛苦积攒数月的钱一下花出去。购买时的激动与兴奋,冲淡了原来的苦闷情绪,压抑已久的愤怒情绪也全都发泄出来了。 
    花钱,在心理上也象征着“排放”和“攻击”,但这并不是处理情绪的最佳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通过购物来减少痛苦,原来的问题仍旧没有得到解决,痛苦的根源仍将一直存在下去。毕竟购物给人带来的快乐很短暂,不久,你又会重新落入痛苦的窠臼。 
    建议: 
    情绪波动,首先要做的是找引发情绪的根源——什么事情没有处理好,对这件事情的期望是否过高,对这件事的评价是否有问题。要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也不妨找朋友谈谈心,从他(她)的角度看,或许能发现妥善处理问题的妙招。看问题的角度变了,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增加了,甚至可能变得更加灵活了。 
    下一页:“千金散尽还复来。”${FDPageBreak}
    “千金散尽还复来。”
 
    有些人,年轻,有工作没积蓄,工资不高也不低,没病没负担,注重个人享受,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可以攒钱但从不攒钱,被人们称为“月光族”。 
    有些人,在没有攒足钱、没有足够偿还能力的情况下巨额消费,透支未来,使自己成为时刻为还贷焦虑无比的“车奴”、“房奴”、“大负翁”。
    还有些人,收入不多甚至没有收入,花销不少,但是总能保持不低的消费水平,因为他们有很好的家庭经济后盾,父母经常给予补贴,他们被称为“啃老族”。 
    这些人大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他们当中有些人会对未来过度理想化,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什么目标都能够实现,什么压力都能够承受。也有些人还没有充分成长,还没有做好为自己的未来负责的准备。 
    建议:
    静下心来自省一番,看看自己内心是否有与现实断裂的部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是否存在差距……对于“啃老族”来说,要学会面向未来,居安思危,逐步培养自己的劳动能力,使消费水平与自己的收入水平匹配。只有不依靠父母他人能独立生活,这样的幸福生活才能持久。作为家长,要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去爱他,督促他们独立、成长起来。 

    “明天怎么办?管它呢!” 

    有些人疯狂花钱是因为绝望。他们内心已经对自己、对世界、对未来的一切都丧失了信心,于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大肆挥霍,不管明天怎么生活下去。这种自我毁灭式的行为被弗洛伊德称为“死亡本能”,它是心理能量中的破坏性力量。如果个体被这种力量所统治,其未来的生活将变得越来越困难,直到最后被压垮。 
    建议: 
    如果自己实在难以自我反省和控制,无法从恶劣的心境中走出来,建议寻求帮助——找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讨论自己遇到的这些问题,得到心理治疗与咨询的专业帮助。 

    “我买股票从没输过。” 

    阿骁进入股市才一年,投入的资金已经翻了近一倍。两个月前,他又把 130 平米的房子低价卖掉,把钱投入股市,而自己则和妻子证券交易所旁租了套小房子,每天美滋滋地煮着方便面,看着股指向上升,计算着又赚了多少钱。但最近他沉默了,股票经过几周的跌停,他买的股票几乎全部被套牢了。 
    其实人是很聪明的,有投机心理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无视股市有涨有跌的规律,以降低生活水平为代价,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投入股市的行为就值得商榷了。有人把这类人称为“股疯”。这种行为往往是过于自信的表现。太过狂热,只想到好的一面,而且把股市行情上涨的外部原因内部归因于自己,自我强化,走了极端。 
&nb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在线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020-37617988 。

(责任编辑:常虹 )

相关推荐

文章关键词:

不懂心理账户 害你非理性消费

心理账户是个洋词,翻译成老百姓的语言,其实就是人们心中的“小九九”。行为经济学家发现,当人们的“小九九”算计到钱上时,并非像传统经济学设……详细>>

运用消费心理学 分析大学生的消费心理

运用消费心理学分析大学生的消费心理?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我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详细>>

顾客消费心理学 盘点女性消费的七大心理

无论是服装店、金银珠宝行,尽管其中不乏男性的身影,但是仔细观察大多数只是作为一名陪衬者的身份出现。由于男女性别上的差异,对消费观念男女有……详细>>

买东西与心理有关? 盘点顾客消费的十一种心理

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会去商场买东西。买东西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挑选——比较——付钱”过程,但是在这个简单的过程中却包含着复杂的心理。详细>>

为什么刷卡消费花钱不心疼?

信用卡的出现,让大家可以用明天的钱来今天消费,而且现在为了让信用卡这个坑更加诱人,许多银行还给予在一定期限内还款是免息的,这让没有能力的……详细>>

  • 陈向一

  • 马丽庄

  • 李欣

  • 杨志敏

专家答疑少精症患者一定会不育吗?

广东省中医院 专家在线解答网友疑惑

古炽明 副主任医师

擅长:泌尿系肿瘤、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创腔镜诊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