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新闻-产经 > 产经新闻 > 正文

八年磨一剑!中山眼科中心创新科研体制机制 孕育Cell期刊原创性研究成果

2024-03-19 16:02:58      

近日,国际顶尖杂志Cell正式刊出题为“CRB1-associated retinal degeneration is dependent on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from the gut”的研究论文,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牵头组织的历经八年的科研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发现肠道细菌介导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并提出抗菌/肠道基因治疗的全新防控方法。

3月16日上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病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举行科研成果发布暨创新人才交流会,分享科研成果背后的故事,讲述重大成果产出背后的创新机制保障。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副处长陈一平,人力资源管理处副处长刘潇潇,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院院长林浩添教授,研究团队负责人、中山眼科中心客座教授魏来教授,中山眼科中心眼病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PI、研究团队负责人张峰研究员以及团队成员代表们参加了发布交流会。活动由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防盲治盲办公室主任梁凌毅教授主持。


研究团队成员合影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 高层次人才创新机制发挥独特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树立新的人才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院院长林浩添教授

一直以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始终面向国家眼病防治的重大需求和前沿,以护佑人民眼健康为己任,落实国家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深耕眼病防治重点难点问题,陆续产出了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以科技力量为支撑引领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会上,林浩添教授介绍到,此次创新成果的突破,是魏来、张峰教授等团队大批科研人员精诚合作、辛勤耕耘结出的硕果,也是中山眼科中心、眼病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在高层次人才创新机制以及眼科领军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上的独特优势和卓越成效的最好体现。

“曾几何时,老一辈科学家们甘愿隐姓埋名、以身许国。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如今我们科研条件更好、技术更优、资源更多,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全面加强有组织科研,不断推动我们的科技自立自强。”林浩添主任表示,在广东省大湾区这块改革开放创新的沃土上,在高质量发展的大势下,中山眼科中心和眼病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将持续发挥中国眼科的“国家队”“排头兵”“领头羊”优势,全力争创中山大学高松校长在全国“两会”上建议的“国际眼科医学中心”的一流平台,持续搭建高层次、多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形成“聚光成塔,众星闪耀”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产出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为人类光明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从探索到突破,从不可能到可能 多学科交叉合作,八年攻关结出硕果


研究概览图

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是一类严重的不可逆致盲疾病,迄今几乎无药可医。为寻找针对CRB1基因突变相关的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的机制和治疗方法,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等科研单位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攻关:首次发现肠道细菌介导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并提出抗菌/肠道基因治疗的全新防控方法。

研究成果最核心的结论之一,就是发现CRB1基因突变导致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样损伤依赖于肠道微生物入侵,肠道中的细菌可通过被破坏的肠道屏障和眼部血视网膜屏障移行至视网膜,从而诱发视网膜炎症和色素变性样损伤。而通过广谱抗生素全身治疗或在下消化道重新引入功能性Crb1表达,成功地预防了眼部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这一创新发现,颠覆了传统上认为人类眼内无菌的认知,将对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治疗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一成果也开辟了CRB1相关遗传性致盲眼病与肠道微生物的全新研究方向,给CRB1相关遗传性致盲眼病的治疗带来了新曙光,并可能对更广泛的眼部疾病治疗产生影响。


研究团队负责人、中山眼科中心客座教授魏来教授

2013年,魏来教授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加入中山眼科中心,他在发布交流会上详细介绍了研究成果,也分享了成果背后的故事。“我们8年前开始这个研究的时候,并没有特别的方法,也并没有预期我们会在今后某一天发现一个很特别的机制。只是单纯出于好奇,想知道为什么这个眼底的病变会出现,会不会是因为菌群尤其是肠道菌群的作用呢?于是我们花了全部精力去探索是什么细菌?在哪的细菌?为什么细菌会出现在眼底?等科学问题。于是有了后续的研究。”回想起8年前,兴趣使然,让一群志向相投的科研人员聚在了一起,在科学讨论中互相成长,彼此学习,解决多学科交叉的科学问题。

魏来教授表示,“中山眼科中心提供给我们团队最大的支持是耐心和包容,科学探索是冷板凳,未必能按时间和金钱的投入多少按比例的产出。这就需要中山眼科中心这样的国际领先平台,让科学家安心做有意义的科学探索。”魏来教授团队接下来将持续关注微生物与免疫相关的眼科疾病,希望能够通过与理工、药学、以及不同生物医学背景的团队合作,创造新的科学工具,提出难但正确的科学问题,观察以前不可能观察到的科学现象,最终解决这些患有免疫性眼病病人的治疗问题。


研究团队负责人、中山眼科中心眼病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PI张峰研究员

2019年,张峰研究员加入眼科中心后,开始和魏来教授建立合作关系。“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是眼科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我们通过动物模型小鼠视网膜中与‘细菌与病毒识别’有显著关联的基因表达入手,沿着这个线索进行深入研究。”张峰教授坦言研究过程的辛苦,在病灶中的细菌是少量的,发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最开始需要耐心细致地将整个视网膜全部切片,一一检测,时间和精力投入很大,“我们和魏来教授等研究团队一起共同探讨,并且开展了一系列排除和验证实验,最终发现是肠道屏障和血-视网膜外屏障的双重屏障结构破坏导致的细菌易位。”

张峰研究员谈到,做科研首先要有 “个性”,这种个性就是创新,选好创新的切入点并坚持下去非常重要;其次要多学科合作,反复思考研究问题,科研不能囿于自身的知识范畴,要多学科合作发挥协同优势。“非常感激中山眼科中心给科研人员提供的全方位支持,国际领先的科研环境能让我们专职科研人员无后顾之忧。”


研究团队成员、中山眼科中心彭善珍博士

中山眼科中心历来注重在高水平、原创性的研究中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在魏来教授和张峰教授的介绍发言中,都表达了对第一作者彭善珍等团队成员的认可和点赞。彭善珍作为团队研究生代表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历程,2015年硕士毕业后在中山眼科中心刘春巧教授课题组作为实验技术员接受了非常正规且严格的科研训练,并激发了自己要读博的兴趣。2018年考入中山眼科中心有幸成为魏来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开始参与本项课题研究。“要在放大上万倍的非常小的组织上刚好碰到细菌,简直就是大海捞针,但是我去做了,且很坚持。每次在冰冷昏暗的电镜室盯着屏幕从早到晚拍照片,也许是我太幸运了,在拍了几千张图片后,竟然真的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菌。”彭善珍表示,在这条充满未知和不确定的科研路上,保持一点天真和执着很关键。

国外合作者和同行的高度评价和热议


该篇研究成果论文是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在Cell杂志上发表的首篇论文,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病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为论文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博士研究生彭善珍、李晔、梁桥星、曾磊,硕士研究生宋宛莹,以及副研究员李竞婧为共同第一作者,魏来教授、张峰教授、Richard Lee教授、魏泓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团队成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眼科所临床主任​Richard Lee教授

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外合作者和同行的高度评价和热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眼科所临床主任Richard Lee发来视频表示,这项成果的产出体现了跨国合作的重要性,虽然我们研究的眼病是一个罕见的致盲眼病,但却是年轻工作年龄人群失明的重要原因,同时对于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也具有潜在意义。

中山眼科中心眼科急症与眼外伤科主任、眼底病专家李涛教授评价道,“该成果不仅预示着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治疗思路将发生巨大转变,同时还为‘微生物-宿主免疫’参与其他慢性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新的线索,是跨学科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眼病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刘春巧研究员也对这一研究发现的进一步突破和运用充满了期待,“该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首次揭示了肠道菌可以迁移至视网膜,并直接参与其发病过程。许多视网膜疾病,包括湿性AMD、糖网都伴随新生血管渗漏。这些视网膜疾病上皮屏障的损坏是否会导致细菌的迁入,从而参与或加剧疾病的进程都不得而知。该研究无疑为后续相关视网膜病变的机制和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责任编辑:家医在线 )

相关推荐

文章关键词:

疫情期间不方便去医院怎么办?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助力战“疫”,详细操作流程都在这里!

近期,广东陆续出现新冠肺炎病例,疫情防控工作正紧张有序地开展。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少走动是行之有效的保护好自己的方法,对推进疫情防控有……详细>>

免费赠药,上线孕产期音乐舒缓专辑…… 广医三院举办广东省首例试管婴儿诞生32周年纪念活动

1989年9月15日,广东省首例试管婴儿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三院”)诞生。在今年的9月15日,广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详细>>

9岁女孩“歪脖”竟是全球罕见病 医生精心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为其保驾护航

9岁的小姑娘阿钰(化名),聪明可爱、成绩优异,幼年诊断为先天性颈椎畸形,颈部歪斜的症状逐渐加重,父母带她走访多地,拜访名医,最终结缘广东……详细>>

EB病毒阳性就是鼻咽癌?耳鼻喉专家说不用太紧张

阳性?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两个字就慌了。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耳鼻咽喉科的门诊,总能遇到EB病毒抗体阳性的患者来就诊。“医生,EB病毒抗……详细>>

7个专科“联手”,2台手术同步进行,逸仙团队成功救治两名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

2022年8月13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逸仙重症急性胰腺炎多学科诊治中心”同时为两名患者成功实施“坏死性胰腺炎清创引流术”。据悉,……详细>>

  • 李飞

  • 陈如冲

  • 冯小燕

  • 傅应云

专家答疑少精症患者一定会不育吗?

广东省中医院 专家在线解答网友疑惑

古炽明 副主任医师

擅长:泌尿系肿瘤、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创腔镜诊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