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闫振文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科
-
脑动脉硬化症是一种脑血管疾病,涉及动脉变化、血流影响等。包括粥样硬化、内膜增厚、管腔狭窄、微动脉瘤形成、脑血流量减少。行用药存在隐患,身体出现不适时,请务必咨询医生,科学治疗。
2018-12-21 13:20
1.粥样硬化:动脉内膜下有胆固醇等脂类物质沉积。
2.内膜增厚:小动脉和微动脉仅有内膜增厚和弹力纤维减少。
3.管腔狭窄:内膜粗糙导致管腔狭窄,弹性降低。
4.微动脉瘤形成:部分细小动脉会形成微动脉瘤。
5.脑血流量减少:动脉狭窄等致脑血流灌注减少,出现症状。
脑动脉硬化症是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的脑血管病变,需要引起重视并及时诊治。
-
-
回答6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华卿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中医科
-
肠结核是结核杆菌侵犯肠道而引起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绝大多数继发于肠外结核,特别是开放性肺结核,一般通过胃肠道,血行播散,邻近结核病灶播散而感染,主要分为溃疡型,增生型肠结核,一般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与便秘,腹部肿块,还有午后低热,盗汗,乏力,全身消瘦,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全身性症状,可以通过化验血常规加血沉,结核抗体检测,粪便检查,x线钡餐造影或钡剂灌肠检查,还可以做纤维结肠镜检来确诊.你如果仅低热,没别的症状的话可以先做血常规加血沉检查看看,如果有长期午后低热,乏力,盗汗,消瘦加胃肠道症状如腹痛,腹泻,便秘,就做x线钡餐造影或钡剂灌肠检查确诊,因粪便检查找结核菌诊断较困难.一般x线有激惹或跳跃征即可确诊.所以现在先不要担心,保持良好的心态,加强饮食营养,注意休息,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的睡眠.
2016-03-14 12:53
-
-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史东岳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您好,低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可以见于多种疾病,结核病只是其中的一种,有些气管炎发作也会出现低热这一症状.因此,建议您到医院做个影像学相关检查,如痰液脱落惜败检查,结核菌的滴度检查,钡剂灌肠检查,超声检查等,了解疾病的原因,位置,紧张等情况,便于及时作出诊断和及时作出治疗.平时多休息,多喝水,营养药充足.
2016-03-14 11:00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孔书雪 医师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内科
-
你好,能引起长期低热的疾病很多.总的来看可以分为器质性低热和功能性低热两大类.其中前者在临床上经常遇到,其病因又以感染为最多见.统计资料表明在器质性低热的众多病因中结核病占据首位(18.3%),胆系感染其次17.4%),其他依次为病毒性肝炎,风湿病,泌尿系统感染,其他病状,甲亢,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布氏杆菌病,慢性痢疾等.一时难以查清原因的不明热所占比重最大(33.5%);其次,属功能性原因不明的有夏季低热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功能性低热.资料表明,男女长期低热之比为1∶1?8.此外,功能性低热亦多见于青年(20-40岁)女性.其原因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头晕,腰酸,关节酸痛,多汗,心悸,心动过速,失眠,消瘦等.体温多在37?4?38℃之间,夏季较多.多数患才在活动或紧张后立即出现低热,规律性较强.但也有的患者在活动或紧张后体温反而下降.做的检查:认真回忆病史并向医生详述,其次,请医生做详细,全面的身体检查.总之,长期低热虽经全面检查而仍未发现病因者,应定期复查.器质性长期低热的治疗主要是采用病因治疗的方法;功能性长期低热在治疗上应注意勿滥用药物,尤其是激素类药物,一定要谨遵医嘱,并与医生密切配合,从长期治疗实践中摸索出切实可行的有效药物或办法.
2016-03-14 07:31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谷魁广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您好,从您上面的症状描述,不排除是患有肠结核疾病的,但是经常低烧也有可能是体内存有大量的炎症所导致的,建议您最好及早进行有效对症的药物治疗是比较稳妥的!
2016-03-13 22:44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张俊相 住院医师
威县妇女儿童医院
二级甲等
外科
-
您好,您的情况需要上医院B超检查,血液分析检查的,平时注意休息,饮食清淡一些,如果有炎症适当服用消炎药物观察
2016-03-13 20:15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肠结核? 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eulosis)是结核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炎症,主要由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绝大多数继发于肠外结核,如肺结核等。结核杆菌进入腑道,可引发肠道病变,以回盲部最常见,其次为升结肠、回肠、空肠,再次是其他肠段。可形成溃疡或增生型肠结核。本病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女性稍多于男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