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希弘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缺血性肌挛缩好发于前臂掌侧和小腿后侧,这两个部位的解剖结构和血液供应特点使其更容易发生这种病症。 1. 前臂掌侧:前臂的肌肉和神经相对集中,血管分布较为复杂。当受到严重创伤或长时间压迫,导致血液供应严重不足时,易引发缺血性肌挛缩。 2. 小腿后侧:小腿后侧的肌肉丰富,且多为长肌,对血液供应的需求较高。一旦出现血管损伤或受压,容易出现缺血性改变,进而导致肌挛缩。 3. 解剖因素:这两个部位的肌肉和神经之间的间隙较小,一旦发生肿胀或缺血,容易相互挤压,加重损伤。 4. 损伤机制:常见的损伤原因包括骨折、脱位、长时间的外固定等,这些情况可能直接压迫血管,影响血液流通。 5. 症状表现:患者会出现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肢体功能障碍。 总之,了解缺血性肌挛缩的好发部位及相关机制,有助于早期预防和及时诊断治疗,减少其带来的不良后果。
2025-02-05 21:31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任立存 主治医师
重庆渝都生殖医院
其他
内科
-
你好,本病的发病原因是肿胀过度继发的肌筋间膜综合症,由于肿胀过大导致动脉,及神经受压时间过长肢体得不到很好的供血继发的肌肉神经组织缺血性病理改变.其治疗恢复在于早期,治疗方案增强受累神经的血供,恢复其功能以支配调节肌肉坏死纤维化,并软化胀力性软组织粘连中西医复和治疗才能获得理的恢复改善,极积治疗本病可达70%以上的恢复,否则致残率95%以上
2016-02-28 09:29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