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前强迫症 5 年,看心理医生有效吗
有强迫症。平时不要紧,但是考试前,会有压力,就出现什么,复习东西老是觉得书上的东西是错的。甚至,老师讲课也是错的。明明知道不是对的,就是自己折磨自己。但是,有的时候,自己一点事情都没有,只要想不到就好了。本身我学习也挺好的。我是大学生。我还得考研。高考的时候出现过这种情况,影响了高考。去看心理医生有多大用?会立竿见影么?医生都是采用什么疗法?我自己调节的也差不多了。但是,有很多时候,一着急,就会急躁的很厉害。就会什么都控制不了,心里很烦。5年了。
-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孟庆福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大学生考前出现强迫症 5 年,看心理医生是有帮助的。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发病与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1. 发病原因:遗传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如 5-羟色胺功能异常;心理因素如压力、焦虑;性格特点如追求完美;不良生活事件的刺激。 2. 症状表现: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如觉得书上内容错误;强迫行为,如反复检查、重复动作。 3. 诊断方法:通过详细的精神检查、心理评估量表等确定。 4.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改变不良认知和行为模式;森田疗法让患者接受症状,不与之对抗。 5.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等,需遵医嘱使用。 6. 自我调节: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 强迫症的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方法,患者要有耐心和信心。看心理医生能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有助于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025-01-09 14:58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吴志全 主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平安医院
二级甲等
儿科
-
您好强迫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树立必胜信心,尽力克服心理上的诱因,以消除焦虑情绪。要以坚强的意志力克服不符合常情的行为和思维。矫正强迫症行为和思维要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同时多参加集体性活动及文体活动,多从事有理想有兴趣的工作,培养生活中的爱好,以建立新的兴奋灶去抑制病态的兴奋点。
2015-12-11 06:13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王海龙 医师
邢台市威县第二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内科
-
你好!强迫症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不良事件、应激因素等均有关系,尤其与患者的个性特点紧密相关。目前的抗强迫药物都是抗抑郁药,至服用哪种药物合适,则要考虑到患者的病情、既往用药经历及服药后的效果、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情况、副作用情况,还要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情况,综合考虑后做出决定,然后通过随访患者,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2015-12-11 03:48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增沛 主治医师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五官科
-
你好,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简称强迫症,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强迫症在精神科患者中占0.1%~0.46%,在一般人口中约占0.05%。该病多在30岁以前发病,男多于女,以脑力劳动者常见。某些强烈的精神因素作为起病诱因,强而不均衡型的人易患本病,其性格主观、任性、急躁、好胜、自制能力差,少数患者具有精神薄弱性格,自幼胆小怕事、怕犯错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遇事十分谨慎,反复思想,事后不断嘀咕并多次检查,总希望达到尽善尽美。在众人面前十分拘谨,容易发窘,对自己过分克制,要求严格,生活习惯较为呆板,墨守成规,兴趣和爱好不多,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注意不够,但对可能发生的事情特别关注,甚至早就为之担忧,工作认真负责,但主动性往往不足。临床表现强迫意向:患者在出现某种正常心理时常出现相反的违背自己的内心意愿,虽然这种相反的意愿十分强烈,但从不会付诸行动。如过马路时,想到冲向正在驶过的汽车等等。强迫情绪:患者对某些事物感到厌恶或担心,明知根本无必要却不能克制。例如,担心自己会伤害别人,担心自己会说错话,担心自己受到毒物的污染或细菌的侵袭等。通常病人深感焦虑,主观上力图和强迫思维、动作对抗,结果反而越演越烈。部分病人性格有易焦虑、自信不足而又要求完美的特点,从而容易对日常生活事件发生强迫性质的心理反应。
2015-12-11 03:32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许宗彦 主治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你好,非常感谢你的提问看心理医生,只会帮你辅导。但你这样的情况还是去看看会比较好。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时间才是良药医生询问:建议你放松自己,太过劳累也会这样
2015-12-10 22:49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