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心理睡眠 > 心理课堂 > 心灵鸡汤 > 正文

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

2012-06-26 18:24:38  来源:心灵咖啡    转载

  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曾经看到有一本写如何为人父母的书,作者是一个英国的心理学女博士。她在书的开头说了一段非常好的话。她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这段话值得我们每一位父母深思,因为现在父母教育孩子方面有许多误区,过分的溺爱,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附属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孩子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以一种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强制性的控制。父母务必热爱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热爱与保护要适度。所谓过犹不及。爱孩子,但不能溺爱孩子。

  于丹教授所提出的,正是我们中国父母最欠缺,也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这种以分离为目的的爱我们应该怎么做?

  长期以来,由于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父母对于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大包大揽。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蹒跚学步的孩子不小心摔到了,家长慌忙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而从没想过让孩子自己爬起来。还有,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总是怕孩子把衣服弄脏,或把屋子搞乱了,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好,甚至孩子很大了还喂孩子吃饭,我就在大街上看到一个母亲喂女儿吃馅饼,小女孩非要自己拿着吃,妈妈却怕她把馅饼弄到身上或撒到地上,偏不让她拿,这样妈妈一边喂,小女孩一边吃一边哭闹着伸手去拿馅饼。等孩子上学以后,父母更是什么家务都不让孩子碰,为的是让孩子专心致志的学习,这时候的孩子,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总之,由于父母长期以来对于孩子过分的“帮助”,不仅妨碍了孩子独立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其健康成长,所以我国目前出现“啃老族”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

  夫妻和恋人之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个对另一个说:你看看,我就为了爱你,放弃了什么什么;我就为了这个家,才怎么怎么样,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

  不少母亲也经常会对孩子说:你看看,自从生了你以后,我工作也落后了,人也变老变丑了,我一切都牺牲了,都是为了你,你为什么不好好念书呢?

  所有这些,都可以称为非爱行为,因为,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一位英国女心理博士的话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责任编辑:余莎 )

相关推荐

文章关键词:

什么是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症需要家长科学引导

孩子是非常脆弱的,在他们小小的心灵受到伤害之后,他们就有可能患有焦虑的情况,这种情况是非常常见的,这个时候家长的教育方式就显得非常的重要……详细>>

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怎么办?8方法改善分离焦虑

如果家长发现小孩一直黏着自己,那么很可能是因为孩子“分离焦虑”的时期到了。当孩子一岁左右时,可能会出现离不开主要照护者的情形,这就是我们……详细>>

分离焦虑症是什么 孩子患上分离焦虑症怎么办

孩子与长期一起生活的人突然分开,情绪会非常不稳定,会搂着家人不放,哭闹等等,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就需要谨慎分离焦虑症的……详细>>

孩子为什么有“分离焦虑”

详细>>

孩子一离开家长就哭闹?孩子分离焦虑怎么缓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因为舍不得家长,不想去幼儿园,在地上哭闹的场景;也经常看到孩子因为一个家长外出,而哭闹不止,甚至不让家……详细>>

  • 王相兰

  • 李爱凤

  • 李启荣

  • 刘恩益

专家答疑少精症患者一定会不育吗?

广东省中医院 专家在线解答网友疑惑

古炽明 副主任医师

擅长:泌尿系肿瘤、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创腔镜诊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