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史东岳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肌张力高是一种肌肉状态异常,表现为肌肉紧张、僵硬,活动受限等。其原因多样,如神经系统疾病、脑部损伤、遗传因素、肌肉疾病、代谢性疾病等。 1.神经系统疾病:像帕金森病、脑梗死等,会影响神经对肌肉的控制,导致肌张力增高。 2.脑部损伤:例如脑外伤、脑出血后的脑组织受损,引起肌肉张力改变。 3.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疾病,如先天性肌强直,会有肌张力高的表现。 4.肌肉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肌肉本身的病变可致肌张力异常。 5.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代谢紊乱影响肌肉功能。 总之,肌张力高的原因较为复杂,需要综合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手段来明确诊断。一旦发现有肌张力高的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以便尽早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4-10-22 11:46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申兰阔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这位朋友,你好.很开心能为你解答你的疑问.以下是我的个人见解,只供参考.根据你的描述诊断为:肌张力高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肌张力的产生与维持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其反射弧叫做“r-袢“,包括r-袢的传入部分(肌张力反射的感受器是神经肌梭和神经健梭)和r-袢的传出部分(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性神经核内的a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r运动神经元发出Ar纤维到达并支配梭内肌).其反射弧任何部位的病变均可引起肌张力改变.
2024-10-22 11:46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王海龙 医师
邢台市威县第二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内科
-
根据您的描述,患者男17岁,小时候因为注射肌肉针导致的现今走路脚板内勾。根据您的情况,个人认为非常像我实习的时候见过一例疾病,就是臀筋膜粘连,那个女孩是洛阳地区的,据说那个地区有非常多的这样的疾患,年龄就和你差不多,具体使用过什么药,我记不清楚了,这个药现在已经不让用了,建议您去医院的外科看看,就我说的这个名词你给大夫提个醒,看看是不是这个疾病。这个病还有个特征就是不能下蹲,或者下蹲的话两腿必须分开。如果真是这个病的话,其实也简单,需要手术把粘连的组织分离就可以了。
2024-10-22 11:46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张俊相 住院医师
威县妇女儿童医院
二级甲等
外科
-
我家宝宝42天也被说颈伸肌张力高,回来也是吓得不轻。不过当时医生没什么就让回来做操按摩应该没什么事,我都不知道他这个结论怎么出来的,估计是因为我宝宝42天体检的时候不会抬头,结果回来第二天就会抬头了
2024-10-22 11:46
-
-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希弘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1.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肌张力高的人在运动和静止时均可能表现出异常姿势.最好是做个脑部的CT确诊一下. 国内目前的治疗手段不多,主要是康复训练,针灸,还有高压氧是近年来使用较多的,同时用药物进行辅助治疗,以帮助神经节的重塑等.CT能帮助医生做出确诊,同时能帮助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您一定要做.要提醒您的是这种病的治疗通常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不是几天就能解决的,您在家里也可以多给孩子做做婴儿操,一定要多让孩子运动,不要心疼他就老抱着. 至于您说的病因,目前引起这种病的起因很多,生产过程中的确可能导致大脑受损,围产期是最容易造成的.另外在怀孕的整个过程中,胎儿如果有短暂的缺氧,哪怕仅仅1.2分钟,也可能会引起大脑的暂时性缺氧导致受损,但这种情况作为产科医生却不可能发现.至于保姆摇摇篮,应该不会的. 另外,您在家里可以做个简单的观察,如:宝宝从出生后是否很爱哭闹,不易入睡,爱惊醒,易发怒,吐奶频繁?仔细观察孩子的睡姿,是否呈正常的婴儿睡态(上肢呈W形,下肢呈M形)?入睡后试试他的胳膊,腿,是否变的很软?清醒时手握拳能否掰得开,是否要很用力才能掰开?轻举上肢,能否举高?用一只手握住下肢的膝关节,另一只手握住小脚往腹部推,宝宝的大腿能否紧帖腹部,同时脚背能否帖着小腿?100天后的宝宝竖着抱时,头部能否直立?俯卧时能否抬头?同时仔细观察孩子的智力发育,这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之一. 您和家人都不要太着急,一定要有信心,更要有耐心!对生病的孩子更要加倍的爱护!上帝会保佑您的宝宝的!
2024-10-23 0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