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刘保福 主治医师
威县常屯卫生院
一级甲等
妇产科
-
手足口病是具有传染性的,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如密切接触、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播等。感染后会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需及时治疗和隔离。 1. 传播途径:密切接触感染者的口鼻分泌物、疱疹液、粪便等可感染;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餐具等物品也可能感染;飞沫传播在近距离接触时易发生;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经消化道传播。 2. 症状表现:多数患儿会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现皮疹、疱疹,口腔疱疹疼痛明显,影响进食。 3. 治疗方法:一般治疗包括注意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对症治疗,如发热时给予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病情较重时可能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 4. 隔离措施:患儿应居家隔离,避免外出与其他儿童接触,直至症状消失后一周。 5. 预防要点: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定期对玩具、餐具等进行消毒;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总之,手足口病传染性较强,但通过有效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多数患儿可康复。家长应重视预防,若孩子患病,应积极应对。
2024-10-21 17:34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薛祖洋 医师
冠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儿科
-
传的比较迅速。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潜伏期一般3~7d,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部曲);1、要讲究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2、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3、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的场所。4、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5、托幼机构等儿童集体生活、学习的场所,要做好晨检。 6、经常在阳光下晾晒衣、被等。
2024-10-21 17:34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吴志全 主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平安医院
二级甲等
儿科
-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1、急性起病,发热;2、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3、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4、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5、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治疗建议1、一要到医院诊治,并按医生的嘱咐服药,并卧床休息。2、必要时可服用中成药,如小儿咽扁冲剂,清开灵口服液,板兰根冲剂等口服药物。3、取西瓜霜或思密达涂搽口腔患处。4、注意口腔皮肤清洁,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同时注意看护病人,防止其对皮肤疱疹进抓挠,以防破溃感染。15岁以下
2024-10-21 17:34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许宗彦 主治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传播途径有:1.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2.分泌物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3.饮食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建议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场所。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
2024-10-22 04: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