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其它疾病 > 正文

盘点“常见”的几类罕见病

2014-02-21 17:51:30      家庭医生在线

罕见疾病简称“罕见病”,又称“孤儿病”。顾名思义,罕见病是指患病率很低、很少见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而各国(地区)对罕见病认定的标准上存在一定差异。美国的罕见病定义是患病人数少于2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0.75‰)的疾病;日本的罕见病定义是患病人数少于5万人(约占总人口的0.4‰)的疾病;澳大利亚的定义是患病人数少于2000人(约占总人口的0.1‰)的疾病;欧盟的罕见病定义是患病率低于0.5‰的疾病。各国对罕见病的不同定义,与其对罕见病药物研发的激励政策及对罕见病诊疗费用的覆盖范围有关。

瓷娃娃——成骨不全症

他们像娃娃一样娇小可爱,但是一个拥抱、蹬一次被子、甚至在看动画片时哈哈大笑都有可能使他们骨折。

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Imperfecta,OI)又称脆骨病,发病概率在一万分之一到一万五千分之一左右,中国约有10万患者,是一种显性遗传疾病。该疾病目前分为八型,普遍表现为骨脆弱和骨畸形,严重者轻轻一个拥抱也会导致其骨折,如不及时治疗将终生残疾。主要特征为:频繁骨折、身材矮小、听力渐进性失聪、眼睛巩膜呈蓝色等,由于患者极易骨折,民间俗称“瓷娃娃”,尚无治愈方法,但通过药物治疗和矫形手术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月亮孩子——白化病

月光一样白色的头发和皮肤,让他们极易被阳光晒伤,月夜是他们的乐园。

白化病(Albinism)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15000,据此推测我国人群中约有白化病患者近9万人,白化病导致患者黑色素或黑色素体生物合成缺陷,患者的皮肤和毛发呈白化现象,易晒伤、大多有眼球震颤、怕光、低视力等现象,且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白化病患者怕见阳光、极易晒伤的特点使得他们在阳光强烈的白天很少户外活动,在有月亮的夜晚他们才会感到自由自在,所以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月亮孩子”。

黏宝宝——黏多糖贮积症

“长不大、活不长”是医生对很多黏宝宝的预言,但是他们也好想好想和所有小朋友一样能够茁壮成长。

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es,MPS)是一组先天性新陈代谢异常的罕见病,患者体内缺乏溶酶体酶而不能分解体内的黏多糖,令黏多糖不断累积,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破坏脑、心瓣、肺、骨骼等身体多个器官,因此患者多是因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而在青少年期就病故。除黏多糖贮积症二型为X连锁隐性遗传,其余各型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目前国外已经有针对黏多糖贮积症某些亚型的酶替代治疗药物,但这些药物还未在国内上市,即使上市,每年高达一百万至两百万的费用且需要终身用药,若无医疗保险支持大部分家庭也无力承担。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已经将黏多糖药物纳入医疗保险,台湾甚至进行了全额报销,大陆黏宝宝家庭也急切期待罕见病医保制度的阳光早日到来。

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苯丙酮尿症

这是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肉、蛋、奶这些我们喜欢的食品,他们从一出生起就不曾尝过滋味。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是一种先天性代谢性疾病,由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的酶缺陷,使得苯丙氨酸不能转变成为酪氨酸,导致苯丙氨酸及其酮酸蓄积并从尿中大量排出。临床主要表现为智能低下,惊厥发作和色素减少。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发病率随种族而异,美国约为1/14000,日本1/60000,我国1/16500。若不及时治疗,会对脑或神经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给患者带来终身痛苦甚至生命威胁。多数患者在婴儿期便会出现临床症状,并随年龄增大而加重。由于患者无法转化普通含蛋白质食物中的苯丙氨酸,所以平常的肉、鱼、蛋、奶、豆等含蛋白质的食物摄取要严格控制。目前对PKU的治疗,大多以食疗为主,通过摄取特制的无苯丙氨酸食品进行治疗来保证正常生活。

玻璃人——血友病

他们就像玻璃做的,每一次的磕碰创伤对他们来说都是巨大的危险。

血友病(Hemophilia)是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者一般为男性,发病率约十万分之五,我国约有7-10万名。患者因体内严重缺乏凝血因子而出血不止,出血部位有关节,肌肉和内脏。患者常因关节反复出血而致残,或因内脏、脑出血而死亡。该病目前尚无法治愈,患者需终身使用凝血因子来维持生命,但预防性治疗可以使血友病儿童像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成长。目前,由于我国血制品短缺和价格昂贵,许多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成为残疾人。

戈谢病

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是少数有药物治疗的罕见病;他们又是不幸的,终身服药、高昂药费、医保不保给他们的生活蒙上阴影

戈谢病(Gaucherdisease)是一种由基因或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是因溶酶体内的酸性β-葡糖苷酶又称葡糖脑苷脂酶的缺陷,使葡糖脑苷脂贮积在各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形成戈谢细胞。常表现为多系统的脂质沉积,累及骨髓、肝脾、骨骼及神经系统。戈谢病能导致疼痛、疲劳、黄疸、骨损伤、贫血甚至死亡。目前采用酶替代疗法能缓解戈谢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蝴蝶结——结节性硬化症

面部蝴蝶状结节、癫痫、可能造成的智力低下,让他们难以自信面对人群。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SclerosisComplex,TSC)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儿童和成人均可受累,发病率约为1/10,000,国内患者超过10万人。主要表现为癫痫、皮肤病变(如面部淡红色的呈蝶状分布的皮脂腺瘤)、多器官良性肿瘤,部分病人智力发育受影响,有1/3的女性患者肺部出现淋巴管肌瘤病。TSC的基因突变发生在TSC1或TSC2,导致了细胞增长失控。TSC无法在怀孕期间检测出来,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前都毫无前兆,也不可能预测病患将如何发展,和将会有哪些症状。结节性硬化症无论给患者本人还是其家庭都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非常需要更多的社会理解和关注、定期的医疗检查、专业的心理辅导,去帮助他们踏上这趟人生的不确定之旅。

袖珍人——生长激素缺乏症

他们的外观像一群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其实他们多么渴望长大。

生长激素缺乏症(Growthhormonedeficiency)是由因垂体前叶分泌的生长激素不足而导致儿童生长发育障碍,身材矮小。患儿出生时身高体重正常,数周后出现生长发育迟缓,2-3岁后逐渐明显,其外观明显小于实际年龄,但身体各部位比例尚匀称,智能发育亦正常。身高低于同年龄正常儿童30%以上。随年龄增长可出现第二性征缺乏和性器官发育不良。本病一旦确诊,开始治疗年龄愈小,效果愈好。目前已广泛使用的有国产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

蝴蝶宝贝——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他们的皮肤如同蝴蝶翅膀一样斑驳、脆弱,但他们一样渴望展翅飞翔。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Bullosa,EB)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皮肤疾病。由于基因缺陷,患者的皮肤和眼睛、口腔、食道等粘膜组织在受到轻微摩擦或没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就会发生水疱或血疱,进而导致创伤溃烂。患者的严重程度个体差异很大,一些症状较轻的单纯型患者,可能只是在体力劳动或长途行走后才会长水疱。而一些严重的亚型,在出生的时候就有体表皮肤缺损。更有一些严重的患者,在出生后短时间内夭折。目前该疾病没有治愈方法,通过良好的护理,可以控制感染、并指等并发症,维持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淋巴管肌瘤病

自由呼吸是她们最大的梦想。

淋巴管肌瘤病(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几乎所有的病例均发生于女性,以育龄期女性为主,平均年龄30-40岁。气胸和乳糜胸常为LAM的首发症状,并可反复发生。随着疾病的发展,会出现呼吸困难并进行性加重,最后可出现较为严重的呼吸衰竭。目前在我国报告病例数不超过200例。LAM患者大部分处于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年龄,却被疾患所困,失去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企鹅家族——遗传性共济失调

他们走路摇晃步态像企鹅,被人们亲切地称作企鹅家族

遗传性共济失调(hereditaryataxia)是一类遗传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俗称“小脑萎缩”。它因基因突变所致,尚没有根治的方法,属于罕见病的范畴。遗传性共济失调的症状为:走路摇晃,言语不清,饮水呛咳,视物成双,直至吞咽困难。发病年龄多在25-45岁之间,一旦发病,犹如刹车失灵的汽车,在10-20年里奔向生命的终点。我国的共济失调患者约有十万之众,60%生活在农村,40%生活在城市。共济失调患者的疾患特征是远离社会,终日面对孤独,无助无奈无望地走向生命的终点。

Rettgirl——瑞特综合征

瑞特综合征患者都是女孩,她们笑容甜美,但严重的自闭症倾向让她们仿佛是活在另一个世界的天使

瑞特综合征(Rett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严重影响神经系统发育的疾病,主要见于女性。绝大多数瑞特综合征由于基因的新发突变造成,发病率为1/10000-1/15000,目前没有根治疗法。患儿出生6到18月内一般发育正常,然后出现发育停滞,逐渐智力退化,丧失语言功能与有目的的手部运动功能,特别是出现手的重复刻板动作。临床常见惊厥、癫痫、共济失调、呼吸节律异常(呼吸暂停/过度换气)、步态不稳和脊柱侧弯,严重者不能行走。由于智力低下、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瑞特综合征患者终生需要他人照顾。

尼曼匹克病

他们有着苹果般可爱的笑脸,但他们的身体也像苹果一样,随着岁月的沉积,一步步被疾病侵蚀。

尼曼匹克病(Niemann-PickDisease,NPD)又称鞘磷脂沉积病(sphingomyelinlipidosis),属先天性脂代谢性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发病率约1/25000,目前至有四种类型,症状主要为肝脾肿大,亦有神经系统损害。目前尼曼匹克病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加强营养。C型患儿有神经系统症状需长期使用抗癫痫药物,营养神经药物,进行排痰超声雾化,轮椅等药品以及医用品。国内医疗机构对该疾病知识了解甚少,患儿家庭对疾病护理知识匮乏。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岁月对他们来说弥足珍贵,肌肉一天天的萎缩最终会夺走他们的行动能力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MuscularDystrophyDMD/BMD)是一种严重的神经肌肉遗传性疾病,DMD发病率约为男婴1/3500,BMD的发病率约为DMD的1/5-1/10,国内患者总数约有10万人。患者无法合成正常的抗肌萎缩蛋白,肌细胞膜失去完整骨架,造成肌细胞膜损伤,肌肉细胞进行性破坏。临床表现主要为骨骼肌进行性萎缩,肌力逐渐减退,丧失活动能力。若不治疗干预,DMD病人通常在12岁前失去行走能力,最终因心肺功能衰竭在20至30岁死亡。由于体内能够保留部分的不完整的抗肌萎缩蛋白,BMD病人通常较晚出现症状(5-15岁),临床表现较轻,发展相对缓慢,寿命通常在50岁以上。目前,肌营养不良症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但可以通过药物控制和康复锻炼,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责任编辑:吴洁媚 )

相关推荐

文章关键词:

我国罕见病事业处于起步阶段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和我国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我省在常见病、多发病领域的医疗防治体系逐渐建立和完善,罕见病的医疗防……详细>>

国际罕见病日:促进社会公众和政府对罕见病的关注

罕见病,是指流行率很低、很少见的疾病,一般为慢性、严重性疾病,常危及生命。国际罕见病日由欧洲罕见病组织(EURORDIS)发起,旨在促进……详细>>

钟院士呼吁:让罕见病患者得到治疗

在罕见病日前夕,家庭医生在线记者采访了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所所长钟南山院士,他呼吁:“要关爱罕见病患者,让他们得到治疗。”详细>>

女子咳嗽18年未愈 绝望之际来到呼吸罕见病门诊 终于找到根源

2019年2月28日是第十二个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主题:“连接健康和社会关怀(Bridging Health and Social Ca……详细>>

国家卫健委药物政策专家一行到中山一院东院调研罕见病治疗工作情况

近日,由国家卫健委药物政策专家及国家医疗保障局专家常峰教授、省卫健委医政医管处张立峰副处长、省委统战部光彩事业指导中心梁志弘科长等组成的……详细>>

  • 谭凤明

  • 段辉全

  • 罗燕

  • 雷山川

专家答疑少精症患者一定会不育吗?

广东省中医院 专家在线解答网友疑惑

古炽明 副主任医师

擅长:泌尿系肿瘤、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创腔镜诊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