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孟庆福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在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同时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并继发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引起出血、微循环障碍、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1. 发病机制:包括血管内皮损伤、组织损伤、血细胞大量破坏、外源性促凝物质入血等。 2. 临床表现: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微循环障碍,如低血压、少尿等;微血管栓塞,器官功能障碍,如急性肾衰竭、呼吸衰竭等。 3. 诊断方法:通过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等实验室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4. 治疗原则:去除病因,如控制感染、治疗肿瘤等;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抗凝治疗,如使用肝素、低分子肝素等;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5. 预后情况:取决于基础疾病、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 总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病理过程,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2025-02-11 01:06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孙克来 医师
曹妃甸区六农场医院
其他
全科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在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同时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并继发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引起出血、微循环障碍、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1. 发病机制:包括血管内皮损伤、组织损伤、血细胞大量破坏、外源性促凝物质入血等。 2. 临床表现: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微循环障碍,如低血压、少尿等;微血管栓塞,器官功能障碍,如急性肾衰竭、呼吸衰竭等。 3. 诊断方法:通过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等实验室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4. 治疗原则:去除病因,如控制感染、治疗肿瘤等;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抗凝治疗,如使用肝素、低分子肝素等;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5. 预后情况:取决于基础疾病、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 总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病理过程,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2025-02-10 16:19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