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薛祖洋 医师
冠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儿科
-
35 岁女性全血粘度中切低为 4.16,全血粘度高切低为 3.17,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生活方式、基础疾病、血液成分变化、内分泌因素、药物影响等。 1.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应调整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增加运动量,戒烟限酒。 2. 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液成分,引起全血粘度异常。需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3. 血液成分变化:红细胞增多、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等血液成分的改变也会造成全血粘度升高。必要时可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4. 内分泌因素:女性在激素水平变化时,如更年期,可能出现血液粘度的改变。可通过调节内分泌来改善。 5.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可能影响血液的流动性,如避孕药。若怀疑药物所致,需咨询医生调整用药。 总之,全血粘度中切低和高切低异常需要综合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025-01-24 05:33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希弘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全血粘度是指液体的粘性而言。它是流动的倒数。粘度越大,流动越慢;反之,流动越快。比粘度值与粘度成正比,液体的粘度愈大通过毛细血管所需的时间愈长,其比粘度也愈高,所以比粘度可以反映粘度的大小。 全血粘度的测定能为临床许多疾病,尤其是血栓前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提供重要依据。 血液粘度增高会引起血流阻力增加,使血流速度减慢,最后导致血流停滞,直接影响脏器血液供应,导致疾病。 全血粘度增高常见于:血浆蛋白异常,如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高纤维蛋白血症等,由于血浆中蛋白的含量异常增高,使血浆粘度增高,进而使全血粘度增高;红细胞数量增多,如原发性或继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白血病、高原环境、长期缺氧等造成红细胞增多的疾病,均可伴有血液粘度的增高;红细胞质异常,如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下降等可使得血液在流动时阻力增加,属此类型血液粘度增高最典型的疾病为心肌梗塞、冠心病;此外还可见于脑梗塞、糖尿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肺梗塞、视网膜动静脉栓塞、镰状红细胞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球形细胞增多症等。 全血粘度降低见于:出血性疾病,如出血性脑中风、上消化道出血、鼻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这些疾病的特点是血液粘度降低与红细胞比积的减少成平行关系,是机体失血后组织内水分向血管内转移而使血液稀释的结果。因此,这类疾病又叫出血性低血粘症。另外,尚有一些疾病,如各种贫血症、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症、急性肝炎等,也表现有低血粘度,但这类血液粘度降低与出血无关,而与慢性消耗性病理过程有关。因此,这类疾病叫做非出血性低血粘症。
2016-02-20 22:01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刘浩庆 医师
肇庆市大旺开发区医院
一级
全科
-
你好!偏低没有关系和影响,心脑血栓性疾病发病率会相对低些,不用处理 ,注意复查
2016-02-20 21:07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