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使用方案确定的依据是什么?
现在对于干扰素,一般是300万U每日一次,半个月至一个月后改为隔日一次。想请教一下当初定这个方案的时候是怎么确定的?为什么不能一直每日一次?是因为经济因素么?如果每日一次,这样血药浓度比较高,效果应该比较好,就像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一样,稳定的血药浓度。前几天去开山东省传染病年会,有专家提出这样的观点:干扰素机理是作用于细胞表面受体,在细胞内产生抗病毒蛋白其作用。而受体有个问题,就像嗅觉,长时间的刺激会使阈值减低。因此间断刺激可以提高干扰素疗效。因此认为聚乙二醇干扰素效果不好。大家对此怎么看?
-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希弘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干扰素使用方案的确定依据主要有药物作用机制、机体适应性、药物耐受性、临床研究结果、药物安全性等因素。 1.药物作用机制:干扰素作用于细胞表面受体,在细胞内产生抗病毒蛋白发挥作用。持续高浓度刺激可能使细胞受体敏感性降低,适当间断给药有助于维持受体敏感性,更好地发挥药效。 2.机体适应性:机体对药物有适应性,长时间每日一次给药,机体可能会产生适应性变化,影响药物效果,而调整为隔日一次有助于克服这种适应性。 3.药物耐受性:每日一次的高剂量持续给药可能会增加机体对药物的耐受性,导致不良反应增加或者药效降低,调整给药频率可减少耐受性的产生。 4.临床研究结果:大量的临床研究对比不同给药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发现先每日一次,之后改为隔日一次的方案在疗效和安全性上有较好的平衡。 5.药物安全性:持续高剂量给药可能带来更多的安全风险,如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能增加,调整给药频率有助于降低这些风险。 综上所述,干扰素的使用方案是综合多方面因素确定的,并非单一因素决定。不同的给药方案都旨在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确保药物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025-01-23 06:17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薛祖洋 医师
冠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儿科
-
建议请医生检查你的身体以后根据你的病情决定.
2016-02-19 06:08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尹君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您好,是可以进行治疗的!伴有临床症状,是不易进行治疗的,请积极进行治疗!病毒疣:最新“绿色疗法“攻克种种疣体,采用”药物+免疫+激光+抗病毒+物理疗法“的综合计划治疗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据了解,免疫疗法应用高效病毒,激发体内多种抗病毒物质在细胞内生成,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疗效不易复发;光学疗法应用高自动治疗仪,疣体清除后再进行局部照射,能使创面免受感染,愈合快,不留痕药冶疗法应用高效抗病毒,有效清除体内病毒,并局部注射,直接把药物导入病社,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物理治疗法是大型光子刀治疗仪炭化疣体,一次性祛除,无痛苦,不留疤。清淡流质饮食,给予中等量的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食物。
2016-02-19 03:22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刘保福 主治医师
威县常屯卫生院
一级甲等
妇产科
-
任何药物都是有副作用的,干扰素有哪些不良反应?1,发热:治疗第一针常出现高热现象.以后逐渐减轻或消失;2,感冒样综合征:多在注射后2~4个小时出现.有发热,寒战,乏力,肝区痛,背痛和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食欲不振,腹泻及呕吐.治疗2~3次后逐渐减轻.对感冒样综合征可于注射后2小时,给扑热息痛等解热镇痛剂,对症处理,不必停药;或将注射时间安排在晚上.3,骨髓抑制:出现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治疗过程中白细胞及血小板持续下降,要严密观察血象变化.当白细胞计数<3.0×10^9/L或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9/L,或血小板计数<40×10^9/L时,需停药,并严密观察,对症治疗,注意出血倾向.血象恢复后可重新恢复治疗.但需密切观察.4,神经系统症状:如失眠,焦虑,抑郁,兴奋,易怒,精神病.出现抑郁及精神病症状应停药.5,少见的副反应有:如癫痫,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肺炎和心律失常等.出现这些疾病和症状时,应停药观察.6,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样综合征,血管炎综合征和Ⅰ型糖尿病等,停药可减轻
2016-02-19 02:57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华卿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中医科
-
您好,一般不会引起这种症状的,请进行一下血常规的检查明确一下是否是因为其它的感染引起的,或是因为药的效果不敏感引起的!
2016-02-19 00:09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