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万进 主任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
三级甲等
胃肠外科
-
短肠综合征患者的用药,通常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症状表现等来选择,常见的药物包括肠外营养制剂、生长抑素类似物、止泻药、抗生素、益生菌等。 1. 肠外营养制剂:如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脂肪乳注射液等,可为患者补充必需的营养物质。 2. 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能减少消化液的分泌,减轻肠道负担。 3. 止泻药:像蒙脱石散,有助于缓解腹泻症状。 4. 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用于防治肠道感染。 5. 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总之,短肠综合征患者的用药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且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要定期复查,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还需注意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的改善。
2025-04-02 08:59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赵蕾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治疗方案 由于对短肠综合征代谢变化的充分认识,以及日趋成熟的营养支持治疗和促代偿措施,本病的治疗效果较以往已大为改善。在术后最初几天,首先需治疗的是由于严重腹泻而导致的脱水、低血容量、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调。根据生命体征(血压、脉率、呼吸率)、动脉血气分析及血电解质(钾、钠、氯、钙、镁及磷)测定结果.确定静脉补充晶、胶体溶液量及电解质量。若有代谢性酸中毒,应补充5%碳酸氢钠溶液以纠正之。待病人循环、呼吸等生命体征稳定后(约3-5天),则应尽早开始全肠外营养(TPN)支持.以补充病人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包括能量物质(葡萄糖、脂肪乳剂)、蛋白质合成的原料(复方氨基酸溶液)、各种电解质及维生素等。目前的TPN已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并发症也不多,因此已被广泛应用。为减少排便次数,可酌情给予肠动力抑制药物,如口服阿片酊、可待因或洛哌丁胺等。口服消胆胺可消除胆盐对结肠的刺激,也能减轻腹泻。为控制高胃酸分泌,可口服抗酸药和静脉用H2受体阻滞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病情渐趋稳定后,可以开始经口摄食。先以单纯的盐溶液或糖溶液,逐步增量。随肠代偿的过程.可逐步过渡到离碳水化合物、高蛋白、低脂肪、低渣饮食。经口摄食所不足的那一部分,仍需经肠外营养途径补充。可选用专用于短肠综合征者的肠内营养制剂。其主要成分是少肽或氨基酸、葡萄糖及游离脂肪酸等。各成分不必再消化即可被很快吸收。这类产品常有特殊味道,故常需经管饲给予。有些特殊物质对小肠功能的代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如谷氨酰胺、短链脂肪酸、纤维素、生长激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都已开始临床应用。上述几种物质的联合应用可望使短肠综合征者的代偿过程提早完成。但如果残留小肠仅为0-30cm,其中相当多的病人最终仍难以代偿,以致单靠经口摄食无法维持正常的营养状态,必须长期依赖肠外营养的支持。这种长期局外营养支持常可在病人家中实施,病人及其家属需先接受培训,掌握无菌术及营养液配制技术。国内已有实行家庭肠外营养长达14年的成功经验。短肠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方面,小肠移植术虽被认为是短肠综合征最彻底的治疗方法,但由于移植术后严重的排斥反应至今尚难克服,因此目前还无法广泛用于临床。此外,小肠倒置术及结肠间置术均能延长食物通过肠道的时间,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2016-01-30 02:27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