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发现右肝内胆管钙化 0.3*0.4CM,成因、治疗及与肝内钙化灶异同?
今天去医院体检,检查结果是右肝内胆管钙化0.3*0.4CM我就是想问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治疗?它与肝内钙化灶是否一样?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震东 副主任医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肝胆外科
-
右肝内胆管钙化 0.3*0.4CM 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炎症、感染、代谢异常、创伤、先天发育等。治疗方法取决于具体情况。它与肝内钙化灶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定区别。 1.炎症:长期的胆管炎症刺激可导致局部组织钙化。此时需抗炎治疗,如使用头孢呋辛酯、阿莫西林等。 2.感染:如寄生虫感染等,可能引发钙化。要进行抗感染治疗,例如吡喹酮。 3.代谢异常:体内钙磷代谢紊乱,钙质在胆管沉积。需调整饮食,必要时药物调节,如依降钙素。 4.创伤:胆管损伤后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钙化。一般无需特殊治疗。 5.先天发育:胆管发育异常也可能导致钙化。若无症状,定期复查即可。 右肝内胆管钙化一般无症状时无需过度紧张,定期复查,监测其变化。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2025-03-16 13:03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史东岳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你好朋友,根据您的咨询,需要警惕结石病.建议还是大型专业医院肝胆外科检查治疗.愿我的回复可以对你有所帮助.祝你身体健康.
2016-01-15 04:35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张俊相 住院医师
威县妇女儿童医院
二级甲等
外科
-
肝内胆管结石与肝内钙化灶的鉴别诊断: 肝内胆管结石已被人们所公认,据我国80年代初全国调查结果看,胆囊结石发生率约为52.8%,肝内胆管结石为36.2%,胆总管结石为11%.近年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而肝内钙化灶常不被人们重视,认为这所谓的肝内胆管结石极有可能只是对身体并无妨碍的肝内钙化灶.而肝内钙化灶常是引起肝内胆管结石的主要原因.应该引起人们充分的重视.陈邦敬教授认为,肝内钙化灶形成早期可以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肝内胆管分支处局部炎症性充血,水肿,纤维化,钙化等过程,由于上述病变过程导致局部胆管不同程度梗阻,而引起远端胆管扩张,胆汁淤积形成肝内胆管淤积性泥沙样结石,待局部炎症消退,充血,水肿消失而纤维化或钙化,局部胆管再通,但是其远端胆管淤积性泥沙样结石已经形成;另一种是局部炎症早期没有造成胆管梗阻,远端胆管胆汁回流通畅,所以没有形成远端胆管淤积性泥沙样结石,仅遗留胆管局部纤维结节或钙化,就是所谓对身体无妨碍的肝内钙化灶.所以,正确鉴别肝内胆管结石与肝内钙化灶极为重要,关键是肝内钙化灶是否引起远端肝内胆管淤积性泥沙样结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肝胆腔镜外科丁佑铭教授认为,肝内钙化灶是指在B超或CT图像上肝脏内出现的类似于结石一样的强回声光团.一般为单个钙化灶,右肝多于左肝,以20-50岁年龄段多见.人体肝脏有钙化灶的情况较多,可能与先天发育,钙磷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也可能因慢性炎症,肝脏外伤,脓肿等肝病痊愈之后继发而成.单纯的钙化灶无明显症状,一般不会引起疼痛,对身体没有明显伤害,也无需治疗.但是,往往肝内钙化灶较易引起远端肝内胆管形成淤滞性泥沙样结石,在临床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肝内胆管结石在目前城市人群中并不多见,根据统计其发病率一般是农村高于城市.南方高于北方,肝内胆管结石发病率占肝胆系结石的36.2%;肝内胆管结石常见症状是肝区轻微疼痛,重者可引起剧痛,高热,黄疸等,并在胆管远端出现模糊淤积性泥沙样结石影像,且结石的“模糊光团”大都沿肝内胆管走向分布,这与钙化灶是完全不同的.所以B超发现肝内有“模糊光团”后,要区别是肝内钙化灶还是肝内胆管结石,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远端胆管有没有扩张,而扩张的胆管内最容易形成淤滞性泥沙样结石.在临床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必要时应用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来协助诊断.CT分辨率较高,能清晰显示B超难以鉴别的肝内钙化灶,以及肝内胆管结石的部位,大小,形态及伴随胆管扩张等病变.一旦确诊建议尽快应用体外震波排石机进行排石治疗.
2016-01-14 17:13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