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相关问题应注意什么
我想了解一下胆囊息肉偏方和咨询一下胆囊息肉偏方,为什么这样,胆囊息肉偏方谁可以告诉我呢,有人知道为什么吗?应该注意什么啊,求教啊,谢谢哦,。。。。嘻嘻。。。。
-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王东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肝胆外科
-
胆囊息肉是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多为良性。患者应注意定期复查、调整饮食、保持良好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关注症状变化等。 1.定期复查: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超声检查,观察息肉的大小、数量、形态等变化。 2.调整饮食:减少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比例。 3.保持良好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代谢功能。 4.避免过度劳累:避免长时间高强度工作,适当休息,减轻身体负担。 5.关注症状变化:若出现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6.控制体重:肥胖可能增加胆囊息肉的发生风险,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 7.适当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增强体质。 总之,胆囊息肉患者要重视日常的自我管理,发现异常及时就医,以便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2025-03-06 19:36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王庆松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临床上85%以上的胆囊息肉患者不需要手术治疗,同时发现,传统的中医药对胆囊息肉有最好的疗效,这一阶段的发展,主要分两个方面即:胆囊息肉的中药治疗问题和手术适应症问题。 平息吞噬法,以现代医学科研成果理论为依据,以祖国中医药学为基础,以息肉发展、演变过程为对象,由此开发研制的专治肠息肉、胃息肉、胆囊息肉的纯中药肠息平、胆息康、速效化息膏系列方药;经数千例患者临床使用具有息肉脱落快、脏腑功能恢复快、症状解除快、愈后不复发、无毒副作用、药性稳定等优势。 河南协和医院胆囊息肉科研小组在继承中医中药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物分子学技术,并查阅了大量中医学古籍,凭着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厚的临床实践经验,同时结合病人实际情况,终于首次提出了胆囊息肉的常见四大证型: ①肝胆气滞型;②肝胆湿热型;③血瘀内阻型;④肝肾阴虚型。在治疗上结合加拿大现代尖端技术,发现胆囊息内的发病机制和成因在于人体内环境的改变。 近几年,非手术和中药治疗胆囊息肉病已引起医疗界的广泛重视,各种偏方、配方、验方等在消炎、利胆,控制胆囊炎、胆囊息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针对胆囊息肉的专科用药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随着中医中药研究的深入,非手术治疗胆囊息肉的治愈率,也在迅速提高。药剂组成:??当归15g,赤芍10g,桃仁15g,五灵脂10g(包煎),白花蛇舌草30g,煅蛤壳30g,炙鳖甲20g,醋浸炒香附15g,莪术10g,金钱草30g,凌霄花1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1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B超复查观察疗效。6个疗程无效者停服。胁痛伴有寒热错杂者加柴胡、黄芩;脂肪肝者加生山楂、莱菔子;慢性乙型肝炎谷丙转氨酶增高者加茵陈、垂盆草、虎杖;气虚加黄芪30g,阴虚加生地黄15g,牡丹皮10g。??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B超检查示胆囊息肉消失为治愈。??好转:临床症状消失,B超复查胆囊息肉多枚减少和单枚息肉缩小。??无效:临床症状减轻,但胆囊息肉无变化。186例中,治愈78例,好转67例,无效41例,总有效率77.96%。??治疗原理:??胆囊息肉属中医胁痛、积聚范畴。由于平素嗜食辛辣肥甘太过,助湿生热蕴结于肝胆,肝胆失于疏泄,瘀滞络阻成积所致,目前发病率逐年上升。胆囊息肉最常见的是腺瘤性息肉,也有炎性息肉,后者易治,前者难治,临床表现酷似慢性胆囊炎,西医西药治疗尚不理想,一般认为少数有癌变倾向,故西医多主张行胆囊切除术根治。??对于本病的治疗,相关专家认为,应先以内科中医中药保守治疗为妥,不可盲目主张手术。胆为中精之腑,腑宜通宜泄,运用中药利胆通腑,以逐瘀消症汤治疗。方中当归、赤芍、桃仁、五灵脂、凌霄花活血化瘀,鳖甲、蛤壳软坚散积,金钱草、白花蛇舌草利胆解毒,可抑制腺瘤增生,再配醋制香附得莪术相配则消磨积块之功更强,本病病位在胆,与肝有关,病机重点属瘀,故用药以逐瘀消症为主,稍佐疏肝利胆,通过治疗观察收到满意效果。因肝与胆相表里,肝病日久易脏腑同病,治疗易表里同治,即使胆囊息肉腑病消失,后期亦应重视调理脏病,对减少胆囊息肉复发率有一定的裨益。??本病病程较长,通过病例总结观察,凡病程短,及时治疗一般治愈率高,病程长,治疗不及时者,或由肝硬化、慢性乙肝病及腑者,治疗效果较差,且无效病例较多。
2016-01-07 04:58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许宗彦 主治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胆囊息肉是一种多发病,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两种,得了此病,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单发性胆囊息肉来说,如果息肉较小,手术切除后可能仅为胆固醇结晶.但假如确诊为多发性胆囊息肉,或体积较大的息肉,一般应考虑手术切除胆囊.否则,假如息肉恶变,成为胆囊癌,其预后极差,多数病人在发病数月内死亡.对于息肉较小,又不愿意手术者,应当严密随访,定期复查B超,如发生变化应尽早手术,现在胆囊切除可以做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向胆囊腔内生长出一种突起的局限性病变.患者一般没有什么症状,有的患者只是感到右胁下不适,通过B超检查可被发现.近几年,随着B超检查的普及,临床发现的胆囊息肉可包含良性,恶性病变共20余种,患者常由于担心癌变而四处求医问药.胆囊息肉病变临床并不少见,手术是根治的方法,但并非所有胆囊息都需手术治疗.因其病变类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转归亦不尽相同,因此其手术适应症各家掌握也不一致.我建议不要轻信偏方,及早考虑手术.
2016-01-07 01:17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希弘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胆囊息肉偏方1.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及手术指征胆囊息肉偏方(1)胆囊息肉的大小大部分学者已认为胆囊息肉的大小与其良胆囊息肉偏方恶性有关。小的胆囊息肉(直径(胆囊息肉偏方2)年龄在胆囊息肉患者中胆囊腺瘤及胆囊癌的平均年龄以及胆囊息肉直径明显要比非肿瘤息肉性患者要大。胆囊息肉偏方(3)息肉的数目、形态单发、广基的息肉易癌变。胆囊息肉的恶性病变倾向发生在年龄大,单发,大的胆囊息肉。(胆囊息肉偏方4)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癌与胆囊结石之间的关系已比较明确,部分胆囊癌患者可同时合并胆囊结石,结石的长期刺激可促使胆囊上皮细胞增生而引发癌变。因此结石存在增加胆囊癌变危险性。(胆囊息肉偏方5)伴随临床症状恶性的胆囊息肉更倾向于伴随的临床症状。综合以上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对于年轻的胆囊息肉患者,若息肉直径小(以10mm为界)又完全没有症状,则没有必要手术;对于年轻的胆囊息肉患者,若息肉直径小且仅有消化不良症状(腹胀、嗳气等),可以保守治疗。而具有明显胆绞痛患者,尤其是伴有胆结石,行胆囊切除;对于息肉直径>10mm,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应及早行胆囊切除。而对于息肉直径v胆囊息肉偏方2.手术治疗对于息肉直径小于10mm、多个、有蒂的胆囊息肉患者,提示病变为假瘤性息肉可能性大,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首选。而对于息肉直径>10mm,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提示为肿瘤性息肉,应行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胆囊息肉偏方术中常规行冰冻切片,以明确病理类别。如为癌性息肉,肿瘤局限于黏膜时可行单纯胆囊切除术;一旦肿瘤侵及肌层,就需要行扩大切除术,包括胆囊床肝脏楔形切除,淋巴结清扫。胆囊息肉样病变外科处理上虽然存在不少争议,但总的来说,胆囊息肉直径>10mm,年龄>50岁,单发,广基以及合并胆囊结石,已被认为是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可以根据这些危险因素来选取适宜手术的患者。对于直径一点点看法,多多指教呀,,虽然不是很好,但是应该还是有用的,,希望你用得上,不用谢,嘻嘻嘻。。。。。
2016-01-06 23:04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张建国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中医科
-
胆囊息肉偏方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胆囊息肉偏方临床上所指的胆囊息肉包括有由胆囊炎症所引起的黏膜息肉样增生、胆囊黏膜细胞变性所引起的息肉样改变、胆囊腺瘤性息肉以及息肉样胆囊癌等。胆囊息肉偏方胆囊息肉在病理上有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之分。胆囊息肉偏方良性胆囊息肉分为良性肿瘤性息肉和假瘤性息肉两大类,其中良性肿瘤性息肉可来源于上皮组织(腺瘤)和支持组织(血管瘤、脂肪瘤等),而假瘤性息肉则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瘤病、组织异位性息肉等。胆囊腺瘤性息肉是潜在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与此相比,假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及胆囊腺肌瘤则不会发生癌变。胆囊息肉偏方胆囊息肉伴随临床症状包括腹痛、阵发性呕吐、腹胀以及不能耐受脂肪食物等。但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仅在B超查体时发现病变。胆囊息肉偏方而大多数患者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右上腹不适伴或不伴右肩背部放散痛,个别病例有胆绞痛。
2016-01-06 17:08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往往在体检或其他目的的检查中发现或因其他疾病切除胆囊后发现,分为炎性息肉和胆固醇性息肉,多数无临床表现,如息肉较大,可出现右胁隐痛,或牵及右肩背,可伴有消化不良等类似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本病偶可发生息肉样原位癌。胆囊息肉的发病以中青年为主,30-50岁的人群占了总病人数的57.8%。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