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张俊相 住院医师
威县妇女儿童医院
二级甲等
外科
-
血小板显著降低且伴有皮肤出血点,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脾功能亢进、药物因素等。 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自身免疫异常破坏血小板。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还可能进行脾切除。 2.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治疗包括免疫抑制治疗,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促造血治疗如雄激素,必要时造血干细胞移植。 3. 白血病: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采取化疗,常用药物有阿糖胞苷、柔红霉素等,部分患者需骨髓移植。 4. 脾功能亢进:脾脏对血小板破坏过多。可行脾切除术。 5.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影响血小板生成或功能。需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输注血小板。 出现血小板低且有出血点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同时注意休息,避免受伤。
2025-02-24 23:34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郭立军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皮下出血,医学上称为紫癜,是指出血于皮下、压之不会褪色的紫红色斑点。出血直径小于2毫米者称为出血点;出血直径2~5毫米者为紫癜;直径大于5毫米者为瘀斑;片状出血伴有明显隆起者为血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意受到外伤引起的皮下出血一般会逐渐吸收;但是如果是止血功能障碍则只要有轻微触碰即可发生大块皮下出血或无损伤也可出现自发性皮下出血。经常出现皮下出血常提示有出血性疾病患者应及时到医院进一步查明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015-12-29 02:44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