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轻松搞定,你却被哺乳期腋下疙瘩困扰
哺乳期腋下出现疙瘩,可能由副乳、淋巴结肿大、皮脂腺囊肿、乳腺导管扩张症、脂肪瘤等因素引起。
1. 副乳:人类在胚胎时期,从腋窝到腹股沟的两条线上长有6到8对乳腺始基,出生前,除胸前的一对继续保留以外,其余的都退化了。如果退化不全,就会形成副乳。哺乳期时,受激素影响,副乳也会和正常乳腺组织一样分泌乳汁,从而导致腋下出现疙瘩。一般可通过按摩、热敷等方式缓解症状,若症状严重,可能需手术切除。
2. 淋巴结肿大:哺乳期女性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若乳腺发生感染,炎症可能波及腋下淋巴结,导致淋巴结肿大。常见的感染原因有乳汁淤积、乳头破损等。治疗上,需积极治疗乳腺感染,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头孢拉定、罗红霉素等抗生素控制炎症,待炎症消退后,肿大的淋巴结通常会逐渐缩小。
3. 皮脂腺囊肿: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而形成的潴留性囊肿。好发于头面、颈项和胸背部。腋下也是好发部位之一。囊肿多为单发,偶见多发,形状为圆形,硬度中等或有弹性,高出皮面,表面光滑,推动时感到与表面相连但与基底无粘连。一般无自觉症状,若继发感染,可出现红肿、疼痛。较小的囊肿可观察,较大或出现感染的囊肿通常需手术切除。
4. 乳腺导管扩张症:又称浆细胞性乳腺炎,是非哺乳期的*常见的一种非细菌性炎症。在哺乳期,乳腺导管扩张可能导致分泌物排出不畅,积聚在导管内,形成类似疙瘩的肿块。患者可能伴有乳头溢液等症状。治疗上,可通过药物治疗,如使用甲硝唑、头孢克肟、阿奇霉素等控制炎症,必要时需手术治疗。
5. 脂肪瘤:由脂肪过度增生积聚形成,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有脂肪的部位,好发于肩、背、颈、乳房和腹部,其次为四肢近端。主要在皮下,称为浅表脂肪瘤,也可见于肢体深部和肌腹之间,称为深部脂肪瘤。通常为体积较小的无痛性肿块,境界清楚、质感柔软、有弹性。较小的脂肪瘤一般不需要处理,较大或影响美观、功能的脂肪瘤可手术切除。
哺乳期腋下出现疙瘩的原因多样,不同原因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当发现腋下疙瘩时,不要惊慌,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治疗。同时,要注意保持乳房清洁,避免乳汁淤积等情况的发生。
(责任编辑:家医在线 )
相关文章推荐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
专家答疑
前列腺健康需避免食用哪些食物?
2025-03-14同样龟头红,为何有人不痛不痒有人难受
2025-03-14中医体质辨识助力解决包皮里面痒问题
2025-03-14精子液化时间不达标会有什么影响?
2025-03-14科学饮食和随意饮食对阴茎硬度有何差异
2025-03-14前列腺液问题致消化系统紊乱如何应对?
2025-03-1423岁冲动做背神经阻断术后后悔怎么办
2025-03-14如何通过健康教育改善精子发黄问题
2025-03-14
热门文章
别人轻松搞定,你却被哺乳期腋下疙瘩困扰
2025-03-16孕产期间脚趾头抽筋,这样处理超有效
2025-03-16当你遭遇胎停,这样选最安全的流产方式
2025-03-16疫情期间,孕妇更要关注D二聚体正常范围!
2025-03-16孕产女性月经第一天量少,要警惕这些风险
2025-03-1640天孕囊大小异常 这些急救措施要掌握!
2025-03-16儿童尿道感染和孕妇尿道感染,区别竟然这么大
2025-03-16顺产侧切后,这 5 个护理要点让伤口快速愈合!
2025-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