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养生 > 正文

什么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有哪些防治方法?

2025-03-07 09:42:48      家庭医生在线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战等感染表现。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导管材质、留置时间、无菌操作、患者自身免疫力、局部皮肤状况等。

1. 导管材质:不同材质的导管在体内引起感染的风险不同。一些材质可能更容易吸附细菌,为细菌的黏附和生长提供条件。例如,聚氯乙烯材质的导管相对来说抗感染性能较差,而硅胶材质的导管在这方面表现较好。

2. 留置时间:导管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的风险就越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有更多的机会在导管周围定植和繁殖,进而进入血液循环引发感染。一般来说,短期留置导管(如小于7天)感染风险相对较低,而长期留置(超过30天)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3. 无菌操作:在导管置入和维护过程中,严格的无菌操作至关重要。如果操作过程中没有遵循无菌原则,如皮肤消毒不彻底、操作人员未严格洗手、使用了污染的器械等,都可能导致细菌进入体内,引发感染。

4. 患者自身免疫力: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状态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患有恶性肿瘤、艾滋病、糖尿病等疾病,或者正在接受化疗、放疗、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治疗的患者,身体抵抗细菌的能力较弱,更容易发生感染。

5. 局部皮肤状况:导管置入部位的皮肤状况也会影响感染的发生。如果皮肤有破损、炎症、湿疹等情况,细菌更容易从这些部位侵入,增加感染的风险。此外,皮肤的清洁程度和出汗情况也与感染有关,多汗的部位更容易滋生细菌。

对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防治,预防方面,要选择合适的导管材质,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尽量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支持以提高免疫力,保持导管置入部位皮肤的清洁干燥。治疗方面,一旦怀疑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应立即采集血培养,根据培养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如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等。同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拔除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感染类型,其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一旦发生感染,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遵循医嘱进行相关处理。

(责任编辑:家医在线 )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