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谭进富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胃肠胰外科
-
放射性肠炎是一种由于盆腔或腹腔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后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它主要包括直肠和小肠,有时也涉及结肠,因此被称为放射性直肠炎或小肠炎。此病根据放射剂量和发病速度,可分为:
2020-03-15 19:28
1. 急性放射性肠炎:通常在放疗结束后几周内出现,症状较剧烈。
2. 慢性放射性肠炎:症状可能在放疗后数月甚至数年才显现,持续时间较长。
3. 病理机制:辐射损伤肠道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可能导致溃疡、狭窄和出血。
4. 症状差异:急性期常见腹泻、腹痛、便血,而慢性期可能表现为肠道梗阻、慢性贫血等。
5. 严重程度: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辐射剂量、个体耐受性以及肠道的辐射暴露范围有关。
放射性肠炎的管理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病因、症状严重度以及患者的整体状况,通常包括对症支持治疗、药物治疗,严重时可能需要手术干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与胃肠胰外科医生合作,遵循医嘱,以缓解症状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若感身体不适,请立即寻求专业医疗帮助,遵循医生指导进行治疗,切勿随意服药。
-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放射性肠炎? 放射性肠炎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并发症。本病最常见于宫颈癌、膀胱癌、晚期大肠癌经钴、镭锭放射治疗后,继发率在10%~60%。多数是由于小肠和大肠对放疗感受性增高所致。分别可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故又称为放射性直肠、结肠、小肠炎。 根据肠道遭受辐射剂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发病的缓急,一般将放射性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又根据射线来源放置在体内外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外照射放射病和内照射放射病。在早期肠黏膜细胞更新受到抑制,以后小动脉壁肿胀、闭塞,引起肠壁缺血,黏膜糜烂。晚期肠壁引起纤维化,肠腔狭窄或穿孔,腹腔内形成脓肿、瘘道和肠粘连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