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闫振文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科
-
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通常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心源性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溶栓治疗、抗凝治疗、高血压等。身体感到不适时,务必及时就诊,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诊治,不要自己擅自用药。
2017-12-09 11:10
1.心源性栓塞:心脏疾病如心房颤动等,导致栓子脱落堵塞脑血管,引起脑梗死。随后,栓子破碎向远端移动,使闭塞血管再通,血液渗出引发出血性脑梗死。
2.大面积脑梗死:梗死面积较大时,梗死区域的血管受损严重,侧支循环开放,易导致血液再灌注,增加出血风险。
3.溶栓治疗:使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时,可能破坏血管壁,引起出血。
4.抗凝治疗:如使用肝素、华法林等抗凝药物,会影响凝血机制,增加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几率。
5.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改变,使血管脆性增加,在脑梗死发生后容易出现出血。
6.其他因素:脑梗死患者的年龄较大、血糖控制不佳、脑梗死发生后血压波动过大等,也可能促使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
总之,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脑梗死患者,应密切监测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