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裴旭亮 医师
安都卫生院
一级
全科
-
黄疸型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细胞损伤、免疫反应、胆红素代谢异常以及遗传因素等有关。 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毒侵入肝细胞后,在细胞内复制,导致肝细胞炎症和坏死。 2. 肝细胞损伤:病毒直接破坏肝细胞结构和功能,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发生障碍。 3. 免疫反应:机体的免疫细胞攻击被感染的肝细胞,引发炎症反应,加重肝细胞损伤。 4. 胆红素代谢异常:肝细胞受损后,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过程受阻,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出现黄疸。 5. 遗传因素:个体遗传背景的差异可能影响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易感性和疾病的发展。 总之,黄疸型乙型肝炎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2024-10-23 11:54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黄为民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
黄疸型乙型肝炎是黄疸型肝炎的一种,并且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多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侵犯肝脏,并在肝细胞内大量复制。并且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作用下,一起损害肝细胞,使肝细胞水肿、破坏使肝脏组织发生炎性浸润,充血、水肿、渗出、肝细胞变性和坏死等一系列变化。肝功能严重受损,也就使胆红素正常代谢明显受损,胆红素不能从胆道系统正常的排出而进入血液,胆红素随血液运行到身体各个脏器,则各脏器均可被染成黄色,其中含有丰富弹性硬蛋白的巩膜、皮肤最易显出黄色,也就出现了乙型肝炎性黄疸。
2024-10-24 05: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