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华卿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中医科
-
新生儿脐疝的出现,主要与脐部解剖特点、腹内压力增高、腹壁肌肉薄弱、遗传因素以及早产等有关。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1.脐部解剖特点:新生儿脐环未完全闭合,脐部组织相对薄弱,容易形成脐疝。 2.腹内压力增高:宝宝哭闹、咳嗽、便秘等导致腹压升高,促使腹腔内容物从脐部薄弱处突出。 3.腹壁肌肉薄弱:新生儿腹壁肌肉发育不完善,力量不足,难以有效阻挡腹腔内容物的突出。 4.遗传因素:部分新生儿脐疝可能与家族遗传有关。 5.早产:早产儿身体各器官发育不成熟,脐部组织也相对脆弱,更易发生脐疝。 大多数新生儿脐疝可在 1 岁左右自愈。如果脐疝直径较大、超过 2 岁仍未自愈或发生嵌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考虑手术治疗。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脐疝的变化,避免宝宝长时间哭闹等增加腹压的行为。
2024-10-23 11:17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黄为民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
有些宝宝,尤其是未足月的早产儿,脐带脱落后,在肚脐处会有一个向外突出的圆形肿块,尤其在宝宝哭闹、咳嗽、排便或直立位等腹压增高时明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脐疝”,在6个月以下的宝宝是比较常见的。 脐疝小的仅黄豆大小,大的可像核桃。当哭闹时,在疝囊表面可感觉到冲击感及张力感,当宝宝平卧、安静时,脐疝可消失;用手指压迫脐疝,肿块很容易回复到腹腔内,有时可听到“咕噜噜”的气过水声音。如果把手指伸入脐孔,还可以清楚地摸到脐疝的边缘。这主要是因为宝宝脐带脱落后,脐孔两边的腹直肌尚未合拢,一旦腹腔内压力增高,腹膜便向外突出而形成疝,脐疝的内容物常常是肠管的一部分。 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疝环口会逐渐缩小,两岁以内可自然闭合,因此只要无腹痛、呕吐(肠子被环口卡住造成的症状)或局部感染,一般不须特殊处理。如果脐疝较大,为了防止疝嵌顿,可取一条宽4~5厘米的松紧带,在其中心处用布固定半只乒乓球,球的凸面对准脐孔,使肠子不再突出;松紧带两头用可调节长短的扣子固定,压力以既能保证肠子不再突出,又不影响呼吸和吃奶为准。使用后每2~3小时检查一次,以防皮肤擦伤。如果宝宝因剧烈哭吵,或反复咳嗽造成疝不能回复入腹腔,就应该到医院及时就诊;因为脐疝嵌顿后不及时治疗,会危及宝宝的生命。
2024-10-24 02:48
-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脐疝? 发生于脐部的腹外疝统称为脐疝(umbilal hemia),女性多于男性,成人中以肥胖者居多;新生儿比成年人多。婴儿脐疝多为易复性疝,常干哭闹、咳嗽、排便或排尿困难时于脐部出现圆形肿块,安静、平卧时可消失,很少发生嵌顿,用手指可清楚地扪及脐环的边缘,并有咳嗽冲击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