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传染科 > 正文

专家:HIV感染者可实现每两月给药一次

2024-08-30 15:35:43    作者:陈添许  

长期以来,艾滋病一直被视为一种可怕的疾病,公众对其存在诸多误解和偏见。这些误解和偏见不仅阻碍了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也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会歧视。

8月23日,葛兰素史克(以下简称“GSK”)及其HIV药物专研合资公司ViiV Healthcare(以下简称“ViiV”)携手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以下简称“中艾协”)正式启动HIV持续关怀倡导疾病教育合作项目(第二期),旨在深化公众对艾滋病的科学认知,减轻社会歧视,为中国艾滋病防治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艾滋病虽然可怕,但绝非不可战胜。”南京市第二医院感染科主任魏洪霞呼吁,艾滋病防治工作不仅需要医疗机构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艾滋病疫情现状:老年人群成为新焦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中国报告的HIV/AIDS病例的死亡率和患病率趋势——2002年至2021年》报告显示,中国艾滋病报告率和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截至2022年底,全国报告存活HIV/AIDS 122.3万例,2022年新报告HIV/AIDS 10.7万例。目前,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基本阻断,母婴传播和注射吸毒传播得到有效控制,抗病毒治疗覆盖比例已经达到90%以上,治疗成功比例也达到95%以上,艾滋病疫情整体处于低流行水平。

魏洪霞主任指出:“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我们的防治策略是有效的。”然而,她同时强调,这一数字仍需持续下降,以实现到“2030年终结艾滋病”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群在艾滋病毒感染者中的比例逐渐上升,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焦点。魏洪霞主任表示,“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加强了对人群的体检和筛查力度,使得许多原本可能隐匿的病例得以发现。除此之外,艾滋病防治工作不应仅局限于特定人群,而应覆盖全年龄人群,特别是要加强对老年人群的关注。”

心理恐惧与认知误区:阻碍防治的隐形障碍

为了提高艾滋病的早期发现率,我国不断推动早筛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魏洪霞主任介绍,目前已经有多种自测试剂可供高危人群使用,包括末梢血检测等。这些自测试剂不仅操作简便、结果准确,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随着新试剂的不断研发和上市,自测试剂的种类和性能也在不断提升。

“尽管自测试剂为艾滋病的早期筛查提供了便利,但仍需通过医院系统的检测进行最终确认。”因此,魏洪霞主任提醒,高危人群在出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很多人因为害怕被歧视而选择避医,这种‘忌医’心理严重阻碍了艾滋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为了打破这种心理障碍,我国积极践行 “三个95%”的目标,即希望通过早发现、早治疗,将艾滋病对个体和社会的危害降到最低。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魏洪霞主任发现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在已经出现严重症状后才被确诊。她分析说,这可能与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和就医习惯有关。一方面,部分高危人群能够主动查询和关注艾滋病相关信息,进行自我筛查;另一方面,仍有一部分人群,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患者,对艾滋病知之甚少,甚至存在严重的认知误区,忽视疾病的长期管理和随访。这种认知误区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增加了疫情传播的风险。

长效治疗:从每日服药到更便捷的方案

谈及艾滋病,治疗是必不可少的话题。目前,艾滋病主要采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以维持病情稳定。然而,长期服药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带来一系列药物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此外,担心漏服、错服药物的依从性焦虑也是患者普遍面临的挑战。

“长效注射治疗方案的推出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魏洪霞主任解释说,“长效注射治疗方案只需要每两个月给药一次,即可维持疗效。这不仅降低了患者的服药频率,还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让他们能够更加轻松地面对疾病。”

她进一步指出,长效治疗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未来是否可以进一步优化,通过优化药物剂型和给药方式,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依从性。

在防治艾滋病的征途上,预防永远是最有效的策略。魏洪霞教授呼吁,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艾滋病认知水平和自我防护意识,这不仅可以从源头上降低艾滋病的传播风险,也是构建无歧视社会的重要一环。

(责任编辑:家医在线 )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