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肿瘤 > 肿瘤知识 > 肿瘤预防 > 正文

直肠癌8成由息肉转变 7种人要警惕肠癌

2015-08-03 14:57:15      家庭医生在线

晚期直肠癌患者的病情多非常的严重,这时,患者的身体很虚弱,所以,在治疗上应该采用无痛苦和无毒副作用的生物免疫治疗,治疗效果非常的显著,同时,专家提醒:了解直肠癌晚期症状可以帮助患者及早的进行治疗,避免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直肠癌八成与肠息肉恶变有关

怎样减少直肠癌的患病率呢?专家告诉记者,直肠癌相对于发达地区可能会高一些,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预防,改变生活习惯,早期诊断、筛查,如果有家族病史的,更要注重筛查,男性45岁以上患病比较高,女性在40岁以上患病比较高,所以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青年病人所占比例较欧美国家明显偏高,主要是低位(超低位)直肠癌患病人数较多,80%的是肠息肉恶变而来,由于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等因素,如喜欢吃辛辣的食物、烈性酒、高脂肪饮食及低纤维食物、尽油炸、熏烤及腌制食物、抽烟等不良的生活习惯,直肠癌的患者也在不断增多,因此人们对该病开始重视起来。

直肠癌症状要了解清楚

1、排便次数增加。每天2~3次,呈粘液便,稀便,粘液血便。常被误诊为“肠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但是,直肠癌腹泻症状并不像结肠炎那样,来势急,好转快。也不像痢疾那样典型的出现里急后重症状。

2、直肠刺激症状。直肠癌中晚期时肿块生长,当肿块达1~2cm时,由于肿瘤的侵蚀,肠粘膜遭受到肿块的异物性刺激,分泌物增多,因此在排便时也有少量的粘液排出,多数在大便的前端或于粪便的外面附着。随着肿瘤的增大,分泌粘液也增加,有时随着排气或突然咳嗽腹压增加,可有粘液从肛门流出。当肿瘤增大,形成溃疡或有坏死合并感染时,便会出现明显的直肠刺激症状,出现排便次数和粪便性质的改变。

3、转移症状。直肠癌到晚期常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如膀胱和前列腺等邻近组织,引起尿频、尿急和排尿困难。侵及骶前神经丛,出现骶尾和腰部疼痛。直肠癌还可以向远处转移到肝脏,引起肝肿大,腹水、黄疸,甚至恶液质等表现。

七类人要警惕肠癌

大肠癌的发病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根据临床研究显示,很可能与人们的饮食习惯、家族遗传因素、慢性疾病、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精神压力等因素有关。

喜食高脂高蛋白人群。对于肠道而言,水分是必须的。因而,很多人都是由于在饮食重水分及膳食纤维补充不足,而诱发相关肠道疾病。他们主要以高脂肪、高蛋白摄入为主,如动物蛋白、酒精、油炸食品等,因此罹患肠癌的概率明显高于普通人。因为这些高蛋白低纤维食物会影响肠道正常蠕动速度,致使粪便长时间停留肠道内,易产生毒素,长此以往,癌症发生危险较高。

年龄四十以上人群。其实,癌症可诱发于各种年龄,对于肠癌来说也是如此。但临床病例显示,大约有90%以上患者年龄大于40岁。由此可见,对于该年龄段的人群而言,定期进行直肠筛查很有必要。

长期便秘便血人群。有数据显示,大概有八成人不知道便血是肠癌的信号。长期便秘可能会导致大便干结,且毒素累积于肠道内,如此循环往复,严重者可诱发便血。专家表示,便血可能是癌前预警。

相关慢性疾病人群。虽然某些慢性肠道疾病不一定会发展为癌症,但是临床显示,有十年以上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数倍;而有大肠息肉的患者这种危险性是普通人的22倍。此外,还包括大肠腺瘤、家族性结肠腺瘤病等肠道疾病。另外,非肠道疾病也可能导致罹患大肠癌风险,如血吸虫病、长期的有慢性阑尾炎、胆囊炎或已切除阑尾和胆囊的人群。

有家族遗传史的人。大约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大肠癌患者可能主要是因为遗传因素所致。如家族中有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等患病史的人,其患大肠癌的危险性比一般人高2-4倍。

长期精神抑郁的人。工作、学习及生活都可能会造成个人出现精神紧张现象,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抑郁、紧张、焦虑等现象。心理上的这种不适感易诱发生理上的变化,如出现腹痛、腹泻、排便频繁等症状,这些症状被称为“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蠕动不正常正常,排毒功能出现异常,危险性比较高。

长期熬夜的人群。长期熬夜可以诱发多种疾病,以肠道而言,可致毒素堆积,新陈代谢减慢,长期作用下,有患癌风险。

(责任编辑:罗炽娴 )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