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姜荣龙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
流脑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其症状多样,包括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瘀斑、颈项强直等。 1.发热:体温可达 39℃以上,多为高热,持续不退。 2.头痛:剧烈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 3.呕吐:呈喷射状,频繁且剧烈。 4.皮肤瘀点瘀斑:多在发病后不久出现,多见于躯干和下肢。 5.颈项强直:颈部肌肉僵硬,活动受限。 6.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 7.抽搐:可出现全身性或局部性抽搐。 流脑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及时诊断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2025-04-01 03:47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肖起涛 主治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您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cerebrospinal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所致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 流脑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冬春季发病率高,一般从每年1月份开始发病,三四月份是高峰期.据统计,每年的2到4月,“流脑”的发病率占全年的60%左右,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多,传播快,流行广,来势凶猛,病死率高,危害性大.该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起病急骤凶险,若不及时抢救,常于24小时内危及生命.流脑病菌存在于鼻咽腔分泌物中,通过咳嗽,打喷嚏等飞沫传播,免疫力弱,病菌就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在血液中繁殖形成败血症,进一步随血流侵犯脑组织和脊髓外的被膜,引发脑脊髓膜炎.这种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流脑病毒普遍易感,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可发生.流脑一般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患者主要是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特别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容易感染,因为幼儿自身抵抗力差,容易患病;大年龄段儿童中,如果是机体免疫功能有缺陷(或比较低下),家长也应当警惕.近年来,临床上也发现有成年人患此病,而成人的病死率高. 发热,头痛,呕吐是流脑三大主要症状.婴儿症状表现不典型,往往伴有高热,拒食,烦躁,哭闹不安等;暴发型流脑病人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严重后果 流行病学特点 (一)传染源:是带菌者和病人.病人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10天内具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病原菌借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因其在体外生活力极弱,故通过日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 (三)人群易感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新生儿少见,从2~3个月开始,以6个月至2岁发病率最高,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 临床表现 潜伏期1~10日,一般2~3日. (一)普通型: 约占90%左右.病程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期(前驱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和恢复期,但由于起病急,进展快,临床常难以划分. 1.上呼吸道感染期:大多数病人并不产生任何症状.部分病人有低热,咳嗽,咽喉疼痛,鼻咽粘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 2.败血症期:病人常无前驱症状,30%~35%病人有败血症而无脑膜炎.突起畏寒,寒战,高热,头痛,呕吐,全身乏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及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等毒血症症状.婴幼儿则有啼哭吵闹,烦躁不安,皮肤感觉过敏及惊厥等. 本期特征性体征为出血性皮疹,约见于70%病人,在病后不久出现皮肤粘膜瘀点或瘀斑,大小约1~2mm至1cm,最早发生于眼结膜与口腔粘膜,病情重者瘀点,瘀斑出现前偶可见到全身性玫瑰色丘疹. 3.脑膜炎期:大多数败血症患者于24小时左右出现脑膜刺激征,此期持续高热,头痛剧烈,呕吐频繁,皮肤感觉过敏,怕光,狂躁及惊厥,昏迷.血压可增高而脉搏减慢.脑膜的炎症刺激,表现为颈后疼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 4.恢复期:经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瘀点瘀斑消失.病人在1~3周可痊愈. (二)暴发型: 少数病人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常于24小时内甚至6小时之内危及生命,此型病死率达50%,婴幼儿可达80%. 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一般在10~3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在80~90%以上.有DIC者,血小板减少. 2.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在病程初期仅可压务升高,外观仍清亮,稍后则浑浊似米汤样.细胞数常达1×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显著增高,糖含量常低于400mg/L,有时甚或为零.暴发型败血症者脊液往往清亮,细胞数,蛋白,糖量亦无改变. 对颅内压高的病人,腰穿要慎重,以免引起脑疝. 3.细菌学检查. (1)涂片检查:包括皮肤瘀点和脑脊液沉淀涂片检查. (2)细菌培养:①血培养脑膜炎双球菌的阳性率较低,但对慢性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的诊断非常重要.②脑脊液培养. 4.血清学检查.是近年来开展的流脑快速诊断方法. (1)测定夹膜多糖抗原的免疫学试验:较细菌培养阳性率高,方法简便,快速,敏感,特异性强. (2)测定抗体的免疫学试验:有间接血凝试验,杀菌抗体测定等. 治疗 普通型流脑的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流通.给予流质饮食,昏迷者宜鼻饲,并予适量输入液体,使每日尿量在1000ml以上.密切观察病情.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防止角膜溃疡形成.经常变换体位以防褥疮发生.防止呕吐物吸入.必要时给氧. 2.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用酒精擦浴,头痛剧烈者可予镇痛或高渗葡萄糖,用脱水剂脱水. 3.病原治疗. ①磺胺:在脑脊液中的浓度可达血液浓度的50~80%,常为首选药物. ②青霉素G:青霉素在脑脊液中的浓度为血液浓度的10~30%,大剂量注射使脑脊液达有效杀菌浓度. ③氯霉素:脑膜炎双球菌对氯霉素很敏感,且其在脑脊液中的浓度为血液浓度的30~50%,使用氯霉素应密切注意其副作用,尤其对骨髓的抑制,新生儿,老人慎用. ④氨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对脑膜炎双球菌,流感杆菌和肺炎球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故适用于病原菌尚未明确的5岁以下患儿. 暴发型败血症的治疗. 1.抗菌治疗:大剂量青霉素钠盐静脉滴注,借以迅速控制败血症.亦可应用氯霉素,但不宜应用磺胺. 2.抗休克治疗. 3.抗凝治疗:鉴於本病的休克及出血与血栓形成有关,凡疑有DIC,不必等待实验室检查结果,可用肝素治疗. 暴发型脑膜炎的治疗:抗菌素的应用同暴发型休克的治疗.此外,应以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和呼吸衰竭为重点.
2016-01-28 02:34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