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养生 > 正文

血流变 16 项具体包含哪些项目

2025-02-19 03:30:38      家庭医生在线

血流变 16 项通常包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沉、血沉方程 K 值、纤维蛋白原、红细胞电泳时间、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体外血栓形成指标、血液屈服应力等。

1. 全血黏度:包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和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黏度反映了血液在不同切变率下的流动性。高切黏度主要受红细胞变形能力影响,中切黏度和低切黏度则与红细胞聚集性有关。

2. 血浆黏度:血浆中大分子蛋白质,如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的含量增加会导致血浆黏度升高。

3. 红细胞压积:即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例。红细胞压积增高,血液黏度增加;反之则降低。

4. 红细胞聚集指数:反映红细胞聚集程度。聚集程度越高,血液流动性越差。

5. 红细胞变形指数:体现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变形能力下降会影响血液的流动性。

6. 红细胞刚性指数:用于评估红细胞的刚性程度,刚性增加会使血液黏度升高。

7. 血沉: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多种疾病如炎症、感染、肿瘤等可导致血沉加快。

8. 血沉方程 K 值:综合考虑了红细胞压积对血沉的影响。

9.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血浆蛋白,其含量升高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黏度增加。

10. 红细胞电泳时间:反映红细胞表面电荷情况,时间延长提示红细胞表面电荷减少,易发生聚集。

11. 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时,聚集率升高,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12. 血小板黏附率:反映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的能力。

13. 体外血栓形成指标:包括血栓长度、湿重、干重等,用于评估血液的血栓形成倾向。

14. 血液屈服应力:表示血液开始流动时所需的最小切应力。

15. 这些指标的变化对于诊断和评估多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等,都可能导致血流变指标的异常。

16.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总之,血流变 16 项检查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但单一的检查结果不能确诊疾病,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

(责任编辑:家医在线 )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