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心脑血管 > 心脑血管知识 > 疾病百科 > 正文

心脑血管健康“四大基石" 影响防治的“四大不应该”

2013-05-09 09:52:21      家庭医生在线

科学和医学发展至今,人们对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的利弊已可作出鉴别,在数百种健康因素中,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规律生活(含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最为重要。宣言特向全世界推荐指出:做到这四项,可解决70%的健康问题,称作健康的“四大基石”。这“四大基石”更是保障心脑血管健康的重要因素。

1、合理膳食

一杯奶:每天喝一杯牛奶或豆奶,或两倍的豆浆,而且应该是终生不断奶。二两米:每顿饭至少吃二两米饭或面食等淀粉类食物。切不可误认为营养好便是鱼肉禽蛋,不把粮食当作一回事。三份蛋白:一两偏瘦的肉,或一两黄豆,或二两豆腐,或二两鱼,或一个鸡蛋,任何一种均算作一份蛋白,保持健康每日需三份蛋白。在动物蛋白中以鱼虾和豆类最为理想。“四注意”:指膳食四要点,即有粗有细、不甜不咸、四五六顿、七八分饱。“四五六顿”系新近提出的“餐数革命”,认为一日三餐会造成营养不均衡,饭后营养过剩,饭前营养不足,故应实行四(或五或六)餐制,即下午16点左右有一小餐,或上午10点左右再加一次小餐,或睡前l~2小时再加一次小餐。小餐应吃得少,如一小碗粥、几片面包、一个鸡蛋等。正餐时应少吃一些,这样全天的营养分布就较为均匀。七八分饱可有效地延缓端粒碱基序列丢失的速度。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结构,它的DNA序列随细胞的分裂而丢失,丢失到一定长度,细胞便失去分裂能力而死亡,个体随即衰老,故端粒是人体衰老死亡的生物钟。正由于七八分饱能延缓端粒丢失的速度,故而十分有益健康。“五百克菜”:这里的菜是蔬菜和水果的代称,应每天每餐吃蔬菜,吃蔬菜应红、黄、绿、青交替吃,水果也要天天吃。六克盐: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人每天吃6克盐,目前我国每人平均摄盐量在12克/天以上,大大超标。怎样能够既少吃盐又不减口味呢?有人推荐“餐刚加盐法”。炒菜时不加盐,起锅装盘端在桌上后再加盐,此时盐只附于菜肴的表面而来不及渗人内部,但吃起来咸味不减,却可减少l//2~2/3的用盐量。七杯开水:每天饮水量应不少于七杯(每杯200毫升)。强调主动饮水,即在每天4个最佳时间(晨起后、10点左右、16点左右及睡前),必须饮水,口不渴也要饮水,喝白开水而不是饮料。养成主动饮水的良好习惯,到时候就会自动饮水。这种“内洗涤”对心脑血管病有莫大的好处。

2、适量运动

轻度适量:现已证明,剧烈运动并非好事。运动的新观念是“轻体育”“愉快运动”,即适量运动、微汗即止,运动后感到身心愉快和舒畅,而不是筋疲力尽。持之以恒:再好的运动项目都不能立见影,长期坚持才能获益,但最难的地方也就在于不急不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运动量必须逐渐加大,巩固后再提高,切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反而有害。量力而行:所选运动项目应适合自己的年龄、体能和兴趣,有病的或年龄大的人不宜进行有危险性的运动。对于有心脑血管疾患的人来说,较适宜的运动是步行和打太极拳。定时定量:定时运动效果最佳,以暮练为宜,晨练其次。老人步行是个基本功,步行是百练之宜、运动之王。运动开始得越早,运动的历史越久,效果越显著,且任何时候开始运动都不为晚。

3、规律生活

这一条的实质在于保持自身的生物钟“准点”运行,缺乏规律的生活会“磨损”生物钟。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起居、饮食、锻炼、用脑、睡眠、便溺等,都应定时定量。生活规律中还包括戒烟限酒,烟酒不仅存在大量的有害因素,而且可严重干扰生物钟的正常运转。

4、心理平衡

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说:“心情愉快是肉体和精神上的最佳卫生法。”马克思也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艾迪夫人则说:“疾病不仅在于身体的故障,而往往在于心的故障。”身心是互动的,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健康的身体是灵魂的客厅,病弱的身体是灵魂的监狱。”总之,在所有健康长寿处方中,心理平衡是第一重要的。有了心理平衡,才能有生理平衡;有了生理平衡,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才能处于较佳的协调状态。上面讲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生活规律和心理平衡被称为健康的“四大基石”,说得通俗一些,人的健康离不开上述的四大要素。在人体健康中,血管的健康关系重大,可以说没有血管的健康便不可能有人体的健康,因而有人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必须首先重视“四大基石”,想要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或病情发展,同样需要关注“四大基石”。学者们在回顾和总结了20世纪的健廖问题之后,一致赞同健康长寿之路离不开“四大基石”的观点。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使这四个要素具体地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如何产生组合效应,必须看到,四者的有机结合,绝对不仅是四者的机械相加,而会大于四者之和。若想心脑血管健康,请从现在起便认真考虑“四大基石”的重要性。

脑血管病防治误区

l、等等看,丧失了良机

中风多为急性发病,主要表观是讲话不清、肢体嘛木、无力或眩晕。缺船性脑血管病多数在夜间发作,不少人抱着一种侥幸心理,先在家里吃点药,等天亮再去医院,结果一拖就是几小时。因此,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6小时以内到医院看病的不足10%。已有研究表明,脑缺血发病后的最初6小时是治疗的最佳时机,脑内神经细胞缺血时间超过6小时后就不可能完全恢复了,这是中风不能完全康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患者一旦出现脑血管病的表现,应尽早就医,争取最佳时机。

2、迷信“贵重"药,导致医源病

有关治疗脑血管病的药物很多,不少患者不做任何检查,就用了很强的溶栓药,用药期问也不做监测,结果发生了脑出血或全身出瓶。有的迷信进口药、贵重药,殊不知药品与一般商品不同,并非越贵越好。治病要求个体化,合理化。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冠心病患者在用扩血管药和降压药的时候发生脑血栓。这是因为患者长期高l缸压,脑ml管已经硬化,阻力比较大,只是在较高的灌注压力下才能保证脑血流量。对于这部分患者,即使血压仍在正常范围(如100/70毫米汞柱、13.3/9.3千帕),患者也会出现脑供血不足。应用降压药时应注意患者是否有头痛、头晕和血压的变化,及时调整用药量,防止因血压降得太低而出现中风。

3、重服药,轻康复

目前绝大多数中风患者主要依靠药物治疗,输液、肌肉注射加上口服,多种药物同时应用,一个疗程接一个疗程,结果不少患者还是遗留了后遗症。主要表现为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上肢屈曲挛缩,下肢僵硬、走路画圈。造成此后果的原因,是在脑卒中的康复过程中没有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出现了病理性运动模式。国家“九五”重大科研课题“脑血管病早期康复的研究”结果表明,脑血管病早期采用正确的康复治疗,可以防止病理性运动模式的出现,恢复正常人的运动功能,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4、重治疗,轻预防

目前,中风患者一旦发生偏瘫,医疗费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即使如此,不少患者还是遗留下后遗症,丧失了劳动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脑血管病的形成是慢性过程,有许多危险因素存在。早期发现和控制危险因素,可以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到目前为止,确实还没有一种药能够将严重的脑动脉硬化恢复正常,将坏死的神经细胞复活。然而,一些危险因素是可以消除的,所以说,预防远较治疗重要。

(责任编辑:尹浩 )

  • 索绪松

  • 王茂生

  • 方玲

  • 杨职

  • 索绪松副主任医师

    上海长江医院 癫痫科

    擅长:擅长各类:癫痫与癫痫综合征,原发性癫痫、疑难性癫痫、复杂性癫痫、儿童癫痫、女性癫痫、老年癫痫、继发性...详细>>

专家答疑少精症患者一定会不育吗?

广东省中医院 专家在线解答网友疑惑

古炽明 副主任医师

擅长:泌尿系肿瘤、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创腔镜诊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