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新闻-产经 > 医院动态 > 正文

2次心梗后,我把心脏换了

2025-05-22 11:32:31      

“你不知道吗?心衰跟得癌一样”

听到这句话的林女士丈夫火气“噌”地窜到头顶

这句话像根生锈的钉子在他心里钉了两年多

而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对53岁的林女士来说

就是一场“心脏噩梦”,“ICU-家-ICU”的无限循环

。。。

2次心梗后,心脏竟彻底“开摆”了

2010 年,林女士(化名)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一次急性心梗打破。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大妞”从未想过,当时年仅 38 岁的她,没有任何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史,却突然遭受

冠心病的侵袭,心脏的主要血管被血栓无情堵塞

胸痛如狂风暴雨般袭来,林女士紧紧攥着丈夫的手。“前降支堵塞90%”,生命在瞬间被推向悬崖边缘。

所幸,她被及时送往北京某医院,接受了急诊支架手术,解除了危机。

此后十年,药盒、化验单、定期复诊成为她生活的主旋律。也是在定期复查期间,林女士结识了当时在北京阜外的谭慧琼主任

“谭主任就像是我的‘定心丸’,第一次复诊就找她看病,医术、人都特别好。”

然而,命运的巨轮再次无情转动。2022年夏天,林女士接受胆囊摘除手术后,第二次心梗突袭。

“当时只以为是术后有些不适,真正到发现心梗的时候,已经过了有20 多个小时了。”因错过最佳干预时间,林女士的心肌细胞出现了不可逆的损伤。术后的检查单像判决书:NT-proBNP(心衰指标)高达10,000+(正常人低于125 pg/mL)心脏射血分数(EF值)跌至27%(>50%才是正常的)林女士正式确诊——心衰(心力衰竭)。

心脏像被吹胀的气球,薄薄的心肌勉强搏动着,每一次泵血都像是在消耗最后一丝力气。

自此,夫妻俩开始了“医院-家-医院”的循环,那时的他们还不知道,这颗心脏的“罢工”只是个序章。

在重症监护室,每一个药物都精准投递,可林女士的病情却似脱缰野马,反反复复,丝毫不见好转。

▲林女士那段时间的心情

“每次出院回家,不过短暂欢喜,不久又得重返医院。”

此时,林女士连睡觉都要半靠着枕头,双腿肿胀,因为半夜会无法呼吸、憋醒,她还买了一个制氧机,辅助呼吸。

陪伴林女士看病的丈夫,更是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你不知道?她这个心衰就跟得癌症差不多。”当时,听到这句话的他如同被火灼伤,愤怒与不悦瞬间涌上心头。

癌症?这两个字眼对他而言,是对妻子的诅咒,是对未来的绝望宣判。他怎么也不愿相信,妻子的病情竟会如此严重。

但这两年间,看着妻子的病情反复无常,药物治疗的效果愈发微弱,他开始重新审视那句话。

2024年,夫妻俩联系上了派驻在深圳阜外的谭慧琼主任寻求治疗方案。

南下深圳是我们最后的孤注一掷

2024年6月,林女士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夫妻俩南下深圳,找谭主任寻求更有效的治疗。

从北京到深圳,这趟长达8小时的高铁行程中,她只能半躺靠在座位上吸氧——因为一旦平躺,心脏沉重的搏动便会压迫胸腔,让她呼吸困难。

在深圳阜外医院,林女士经过全面评估,被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

心脏没有动力,快要熄火了。这就是终末期心衰,她的心脏接近崩溃。

面对林女士如此严峻的病情,阜外医院深圳医院立即启动多学科讨论。

对于终末期心衰患者,常规治疗方案包括“人工心脏”(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或心脏移植手术。

综合评估后发现,林女士的左心、右心功能均严重受损,最合适的治疗方式是进行心脏移植

北京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与心脏移植病区主任黄洁教授也参与到了此次病例讨论。

2025 年起,将在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出诊,为华南地区心衰患者带来“国家队”诊疗方案。

黄洁教授给出了关键判断:“患者肺动脉收缩压已逼近90mmHg(正常应低于 35mmHg),必须先降肺压,否则移植机会为零。

在综合ICU,医生们像精密的钟表匠,为了让林女士的心脏 “轻装上阵”,需时刻调整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

2025年3月12日,命运眷顾,一颗适配的心脏出现。当天晚上,ICU团队守了林女士整整一夜,成功将肺压从86mmHg稳定降至35mmHg左右,为即将展开的心脏移植手术赢得关键窗口。

心内科把病情调整到了合适手术的状态,把接力棒顺利交给心外科。

3月13日,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王水云教授带领团队为林女士行原位心脏移植术

心衰末期的心脏,变得肿大、薄脆,要把这样的心脏替换掉,难度堪比在废墟上拆除炸弹

1小心 “拆弹”

手术刀像 “剥洋葱” 般,轻轻分离胸骨与心脏之间的纤维组织。

每一刀、每一剪,都需精准无误,稍有不慎就会划破心脏或大血管。

2精准 “嫁接”

取出衰竭心脏后,真正的 “绣花功夫” 开始了:主刀医生要把供体心脏的血管与患者的血管一一缝合,就像给两根不同粗细的水管接龙头。

3唤醒 “新心”

当最后一根血管缝完,新心脏开始接受患者的血液,逐步复苏,人工心肺机缓缓停下。

当新心脏在林女士胸腔里重新跳动时,这颗“新引擎”才真正启动成功!

换心重生后,每口呼吸都是礼物

术后,林女士恢复良好,EF值已达58%(正常值>50%),已经逐渐恢复了正常生活。直到如今,夫妻俩才真正明白:心衰的残酷,不在于瞬间的爆发,而在于日复一日的磨损。。。

“成功换心后,我忽然理解医生当年的比喻。不是宣判死刑,是提醒我们——如果没有一条正确干预的道路,心衰病人后续的时间是有限的。

命运齿轮重新咬合后,林女士与丈夫开始谋划重启人生的旅程——在新加坡的鱼尾狮公园,对着大海张开双臂,

属于她们的 “心” 旅程,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家医在线 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

科大夫挂号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