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生即带620g肿瘤,在NICU里用皱巴巴的小拳头打赢了人生第一场战役!
2025年1月9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5G救护平台转来一位特殊小战士——胎龄39周出生3天便被诊断“腹腔性质不明囊肿”的新生儿。入院时,腹膜后巨大囊肿(5.9×7.2×7.1cm)已严重压迫腹腔脏器:胰腺受压变薄,左肾、脾脏及多发肠管移位,导致宝宝频繁呕吐、气促、尿少、喂养困难,生命岌岌可危。囊肿巨大、位置凶险,新生儿科、儿外科、儿童血液肿瘤科、麻醉科、手术室、病理科、临床药学、护理部等和家长一起组成多学科团队,一场以宝宝生存和健康为中心的“生命保卫战”正悄然展开!
一场生命接力的跨城转运
宝宝从惠州随转运车来到港大深圳医院,腹膜后5.9*7.2*7.1cm的囊肿如同定时炸弹。
新生儿转运现场
医护团队组建多学科会诊,对宝宝囊肿性质和诊疗计划进行整体评估,并制定手术方案,护理团队安排个案护士全面系统管理。
考虑到异地就医,父母需频繁长途往返,且宝妈尚处于产后恢复关键时期,护理团队与家长商议照护计划包括母乳转运、经口喂养、SKIN TO SKIN、家长暂时住宿计划、每天陪伴时间等,方便宝爸宝妈能更多参与宝宝的零距离照护。
治愈的不仅是疾病,还有被病痛扰乱的家庭温情。
多学科协作点燃希望
第一次手术明确了囊肿的病理性质,遗憾的是,无法一次性完整切除。面对家长的动摇,儿科医学部陈志峰教授联合新生儿科、小儿外科、儿童血液肿瘤科等团队与宝爸宝妈共同召开家庭会议,用三维影像模型直观展示囊肿位置,解释首次手术部分切除方案的痛难点。
腹腔内肿瘤大小及位置
术中病理确诊为低分化畸胎瘤,团队迅速制定化疗联合二次手术方案。
家庭会议现场
新生儿科张谦慎主任告知家长:低分化不意味着恶性,保持信心,宝贝有非常大的机会生存!治疗的每一步都会有家长的参与,不要放弃希望,大家一起努力。
跨越两地的精准四级手术
时间来到3月份,虽然囊肿仍有增大趋势,但经前期化疗后囊肿已有部分钙化。
深港澳PLUS儿外科联盟多次线上线下会诊,联盟主席暨香港玛丽医院儿外科黄格元教授亲自主刀,全麻下为宝宝进行手术。
手术现场
术中发现肿瘤与胰腺、脾脏、肠管及腹主动脉紧密粘连,剥离难度极高。
手术室内,黄教授团队凭借精湛技术,最终将重达620克(占患儿体重近11%)的腹膜后巨大囊肿完整切除,并最大限度保护了受累器官功能。
当16*10*9cm大小囊肿被“完整切除”消息传出,持续关注手术进程的所有医护团队和家长都眼眶发热,激动万分!
家庭参与 不再旁观,人文细节助力宝宝成长
随着宝宝日龄增长,宝宝的情感需求会愈发强烈。围术期和术后恢复阶段,医护团队为家长定制成长手册,从换尿片、喂养到观察日常生命体征,手把手宣教。
37℃的爱
病房24小时随时待命,接收家长冷链转运的母乳,维系母女间最直接的联络。
家长课堂的光
每周二家长课堂科普学习育儿知识,鼓励家长提问分享。一位母亲说:“看着那些出院宝宝照片,更确信知道我的宝宝也同样能赢。”
伤口小组精准评估
宝宝成功完成腹膜后巨大囊肿切除术后,另一个挑战接踵而至——由于囊肿位置深、范围广,术后宝宝出现腹部切口处渗液情况,加之新生儿组织娇嫩、免疫力低,愈合一度缓慢。
医护团队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模式,专业伤口护理小组、小儿外科、营养科共同介入,为宝宝制定个性化伤口管理方案,选择适宜敷料,专业的伤口小组参与宝宝日常换药,动态对比评估伤口愈合。
为减少换药疼痛,团队在换药前后进行疼痛评估,制定个体化镇痛方案,药物及非药物镇痛双管齐下。
根据疼痛评分适时予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口服止痛;采用"边操作边安抚"技巧,换药过程中播放舒缓音乐,优化体位,减少切口张力,换药前2分钟给予葡萄糖水0.5ml口服,通过甜味刺激产生内源性镇痛。
增加蛋白质(母乳强化剂),促进胶原合成。经过多方共同努力,宝宝腹部切口逐渐愈合。
术后与戒断博弈
宝宝手术后对疼痛很敏感,根据疼痛评分使用一段时间镇痛药物后,出现比较强的戒断反应:四肢抖动、哭闹难以安抚、睡眠不足。
护士记得:“宝宝像一只受惊吓小兽,最轻柔触碰都引发哭闹。”
医疗团队用戒断评分表量化症状,动态调整治疗药物剂量,同时引入非药物干预。
NO。
1:拥抱疗法
教宝妈母亲双手环抱患儿,亲拍安抚。
NO。
2:声音疗愈
遮光罩创造昼夜节律,哭闹时播放舒缓音乐,耐心安抚。
NO。
3:口味选择
宝宝恢复期不喜欢冷冻母乳和强化剂的口味,“茶饭不思”,体重增长缓慢!医护经过反复比对,暂时改为宝宝喜欢的奶粉种类,终于实现宝宝大口吃奶,体重稳定爬升!
康复期与喂养困难持久战
宝宝因囊肿长期压迫腹部,术前频繁呕吐,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缓慢,喂养成为最大挑战。
护理团队制定个性化方案,将科学喂养与家庭参与深度融合。
“小口慢咽”智慧:护士手把手教家长调整喂养姿势——宝宝头部抬高15度,用拇指轻托下颌防止呛咳,每次喂奶控制30分钟内,少量多次。
宝妈感慨:“喂奶角度好一点,宝宝能多吃好多。”
鼻饲到自主吸吮:术后初期,宝宝每3小时仅能完成5ml经口喂养。护士协助进行言语治疗,反复刺激吸吮反射,同步记录呕吐频率、奶量耐受情况,逐步将奶量从15ml提升至80ml。
母亲说到:“第23天,宝宝第一次喝完30ml没吐,护士比我们还激动。”
历经92天,宝宝体重从3507g增长至5676g,经口喂养从5ml提升至80ml,伤口感染控制,戒断症状消退。
如今,香港大学深圳医院NICU纪念文化墙上贴满家庭合影,留言簿写满“感谢你们没有让我们成为旁观者”。
思念不如见面,正如家庭整合式照护(FICare)核心理念所言:“陪伴是最有效治疗。”
在港大深圳医院NICU病房里,每一天每一刻都见证医学与人文交织,技术与温度并存,让每一个宝宝和每一个家庭的新生故事,都成为新的里程碑!
患儿家属向科室赠送锦旗
家庭整合式照护(FICare)实践模式,香港专家与内地团队携手、当父母掌心温度融入治疗细节,宝宝成长从来不是孤独跋涉,而是家人爱的共舞。
(责任编辑:家医在线 来源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专家答疑
牙齿做冠可以保持多久
2025-05-21种植牙可以种一颗吗
2025-05-21带牙套的好处和坏处
2025-05-21种牙的骨粉是什么材料
2025-05-21多大年龄不能种植牙了
2025-05-21过敏常见症状有哪些
2025-05-21过敏体质是否会遗传
2025-05-21怎么降低过敏的概率
2025-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