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新闻-产经 > 医院动态 > 正文

术后三天就能下床!83岁老人成功闯过手术大关

2025-04-16 13:49:12      

一直以来,大家普遍觉得高龄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差,术后恢复也慢,所以不太适合接受复杂且高难度的手术。然而,随着微创外科技术、智能化影像导航技术的发展,以及ERAS康复体系的不断完善,这种传统观念正在逐渐被改变。

最近,83岁的梁奶奶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顺利完成了一场极具挑战性的“拆弹”手术。医生通过腹腔镜微创技术,成功切除了她胰十二指肠部位一个直径达7厘米的肿瘤。让人惊喜的是,术后仅仅3天,梁奶奶就能下地行走,10天后便顺利出院。这场难度极高的手术,如同登上外科领域的“珠峰”,其成功实施有力地证实了“高龄并非手术禁区”这一全新的医学理念。

揪出“出血炸弹”,多学科协作定方案

半个月前,梁奶奶突然大量便血,被紧急送往医院,检查后发现她患有重度贫血,血红蛋白浓度还不到正常值的三分之一。珠江医院消化内科的于长辉主任通过内镜检查发现:“肿瘤已经累及十二指肠、壶腹部和胰腺实质,直径超过7厘米,而且紧挨着各大血管,手术中稍有差池,就可能引发致命的大出血。”

更麻烦的是,梁奶奶本身还患有糖尿病、心脏瓣膜病变等多种基础疾病,身体状况非常糟糕。

面对梁奶奶高龄、肿瘤巨大且位置危险的复杂病情,医院迅速组织了多学科会诊。经过10个科室的专家共同讨论分析,一致认为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介入治疗又容易导致肠管坏死,权衡之下,最终决定采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这一方案。


AR技术“透视”肿瘤,手术出血仅50毫升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外科手术中堪称“珠峰”级别的难题,其难度极大。这不仅体现在需要切除多个器官和组织,淋巴清扫范围广,而且消化道重建过程十分复杂,手术创伤也大。

肝胆一科的主任杨剑教授解释道:“按照以往的观念,80岁以上的患者很难承受这样的大手术。但如今,凭借三维可视化、增强现实导航等一系列数智化诊疗技术,再加上院内多学科协作机制以及加速康复体系,我们已经能够实现从术前精准规划、术中精细操作,到术后快速恢复的全流程闭环管理。这些技术和体系,就像是为高龄患者手术治疗保驾护航的‘法宝’。”

肝胆一科杨剑主任团队利用先进的数智化诊疗技术,融合CT、MRI等多种影像数据,构建个体化腹部脏器三维模型,精确分析肿瘤的立体解剖关系,利用三维模型虚拟仿真手术精准模拟手术路径。

“肿瘤像豆腐一样脆弱,周围密布着重要血管。”杨剑教授表示,“但增强现实技术让我们有了‘透视眼’,术中能实时避开血管‘雷区’。通过“原位前入路”的精准操作,这场原本需要开腹的大手术仅留下几个钥匙孔大小的创口,出血量控制在50毫升。

术后三天就能下床,高龄康复创造奇迹

“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我们更关注如何让老人站起来。”护理团队负责人介绍,术后立即启动了包含十多项措施的加速康复计划:从量身定制的止痛方案,到术后6小时开始床边坐立训练,每一步都有周密的方案。术后第3天,梁奶奶就能自主行走,连陪护家属都直呼“没想到”。

“过去,高龄患者术后卧床两三周是常态,现在通过微创手术+加速康复,我们能把恢复时间缩短70%。”杨剑教授展示着近期的治疗数据:该科已为好几位85岁以上老人成功实施同类手术,最高龄患者达92岁。这些案例证明,只要技术到位、管理科学,年龄不应成为放弃治疗的理由。

据了解,目前珠江医院正在将“数智化诊疗+多学科协作+加速康复”的模式推广应用到更多高龄患者的手术中,致力于构建一套完善的高龄患者围术期全流程管理体系。杨剑教授强调:“高龄不是手术绝对禁忌,我们正为更多高龄患者打开生命通道。”

(责任编辑:家庭医生在线 通讯员 张艺丹 马彦 韩羽柔)

科大夫挂号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