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健康科普 > 正文

打针打肿易忽视,这4种消肿方法必须掌握

2025-05-25 12:03:10      家庭医生在线

打针后局部肿胀较为常见,可通过热敷、土豆片外敷、药物治疗、按摩等方法消肿。热敷能促进血液循环;土豆片含有的成分可减轻肿胀;药物能起到消炎消肿作用;按摩可改善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

1. 热敷:热敷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消肿方法。热敷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促进药液吸收和消散。一般在打针后24小时,可用温热的毛巾或热水袋敷在肿胀部位,每次热敷时间约15 - 20分钟,温度以感觉温热舒适为宜。热敷时要注意避免烫伤皮肤。

2. 土豆片外敷:土豆含有丰富的钾,钾具有高渗作用,能促进局部组织液的吸收。将土豆切成薄片,尽量切得薄一些,这样能更好地贴合皮肤。把土豆片敷在肿胀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每隔一段时间更换一次,持续外敷一段时间,有助于减轻肿胀。

3. 药物治疗:可使用硫酸镁溶液湿敷。硫酸镁具有高渗、消肿、止痛的作用。将硫酸镁溶液浸湿纱布,敷在肿胀部位,能有效减轻局部炎症和水肿。还可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它能促进正常结缔组织的再生,抑制疤痕的形成和软化疤痕。另外,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也有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的功效。使用药物时需遵医嘱。

4. 按摩:在打针部位周围进行轻柔的按摩,可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从肿胀部位的周围向中心轻轻按摩,每次按摩时间约10 - 15分钟,每天可进行多次。但如果打针部位有破损或感染,则不宜进行按摩。

5. 抬高肿胀部位:如果打针部位在四肢,可适当抬高该肢体,高于心脏水平,这样有利于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减轻肿胀。例如,打针部位在手臂,可将手臂放在枕头上;打针部位在腿部,可在腿部下方垫一个枕头。

打针后局部肿胀虽然常见,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起不适甚至影响恢复。通过热敷、土豆片外敷、药物治疗、按摩以及抬高肿胀部位等方法,能有效促进肿胀消退。若肿胀长时间不消退或伴有疼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责任编辑:家医在线 )

科大夫挂号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