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影像 > 专家访谈 > 正文
肺炎
挂号科室:呼吸内科 同类疾病:支原体肺炎支气管肺炎小儿肺炎新生儿肺炎大叶性肺炎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专家吴恩惠教授专访

2012-06-25 18:59:22  来源:现代医学成像    转载

  吴恩惠教授1925年生于辽宁,1948年毕业于辽宁医学院医学系,同年在原天津中央医院任实习医师。1950年开始从事放射学工作,重点做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的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天津医大总医院放射科主任、院长等职。

  2006年春风习习的4月,吴教授在天津的家中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家境贫寒,发奋图强

  随着对往事的回忆,吴恩惠教授首先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坎坷的成长经历:1925年出生在辽宁铁岭的一个农村,5岁丧母使他从小就学会自立。11岁时他远离家乡,独自一人到舅舅家求学。尽管路途遥远,但他还是哭着坚持下来。而那时作为医生的舅舅对其择业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医生,治病救人”的崇高理想深深扎根于他幼小的心灵中。

  为了学习医学,他考入了当时要求极为严格的沈阳市文华中学。该校学费较高,尽管家境贫寒,父亲仍倾其所有供他读书。一次,父亲无奈向一个英国牧师寻求资助,结果被拒绝了。他体会到父亲养育自己的艰辛、囊中羞涩的窘迫,他决心一定要发奋图强,努力读书,争取早日出人头地。上学期间他生活非常节俭,唱歌、踢球、跑步这些不花钱的活动成了他的课余乐趣。唯一一次看电影却丢了帽子,他心疼坏了,从此,便再没进过电影院,直到今天!同时,文华中学校训——“止于至善”也使其牢记终身,鞭策他做事情要立争做得最好、最完美。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他的办公室里,人们都会看到一幅笔锋犀利苍凉、涵义古朴深邃的书法条幅——止于至善。

  194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辽宁医学院,可因家里交不起学费,校长又不同意减免,而差点失去上学的机会,直到刘同伦院长慷慨相助才算是度过了难关。这次终生难忘的遭遇更加坚定了他刻苦学习的决心。大学六年,他从不吃喝玩乐、虚度光阴,就是一心一意读书,坚持每晚十二点睡觉、早上六点起床,周末也不例外。平时的努力使得他每次考试时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同样,吴教授对大学时的校训也是记忆犹新——“非以役人,乃役于人”。他说:“这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升华,我们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一个人不能总想去使唤别人,而是要为人民服务。”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生活中,吴教授为人随和,即使当了院长也不摆架子,别人有了困难他都尽量帮忙,受到人们的敬重、爱戴。

  从孩提到大学毕业,生活环境的困难磨练了他自强自立、锐意进取、不甘落后的精神;终生受益的校训培养了他强闻博记、思维缜密、认真负责的科学作风。今天,这些精神、作风依然体现在他的日常工作中,为旁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活到老,学到老

  吴教授1948年开始在原天津中央医院工作。他先从事了一年半的外科,之后就调到该院影像科,直到现在。期间为了更好地理解影像,他曾自学一年的病理,摸索着看片、看标本。吴教授解释说求学时国内形势不稳定,学校教学内容比较杂,没有规范的教学计划、教案和大纲,再加上大学只有六年就毕业了(医科最好是八年制教学),因此一些基础课程学得并不扎实。在工作中感到知识匮乏后,他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改革开放后,吴教授每年都要出国几次,与国外专家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此时外语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于是年近花甲的他便开始加强外语尤其是英语的学习。为了扩充单词量,吴教授在自己家里栓上绳子,绳子上挂英语卡片,一有时间就背几个。他还买了英语录音带,练习听力和口语。在工作中,他要求放射科医生用英语读片、做报告、讨论问题,增强外语学习的氛围。直到今天,老人仍保持背单词的习惯,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遇到生词,他都会回来仔细查阅并将其记住,学无止境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吴教授说:“西医是由欧美来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只有掌握好外语这个工具,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不断进步。文法、语法对外语学习很重要,年轻人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环境,多听、多说、多念、多看、多写。”

  业精于勤,成绩斐然

  吴恩惠教授是我国神经放射学的奠基人之一。50年代他刚到放射科后,为配合临床需要,神经放射学工作的开展迫在眉睫。那时影像学研究、书刊出版、学术交流和放射学人才奇缺。吴教授靠手头仅有的资料,不断学习、实践、总结,终于在1959年写成了《颅脑X线诊断学》,填补了我国神经影像学专著的空白,整整影响了一代神经科医生。

  1979年上海华山医院引进了我国第一台用于头部诊断的CT机,标志着影像诊断进入了一个新时代。1983年,吴教授总结了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3年间的1万余例头部CT资料,主编了《头部CT诊断学》,这是我国该领域的第一部专著,也是他对我国神经放射学的又一突出贡献。在当时国内CT机逐渐增多而又缺乏参考书的情况下,对临床医生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20世纪80年代,吴教授开始接触、学习、应用MRI,组织全国相关专家编著了《中华影像医学——中枢神经系统卷》(2004),介绍了有关CT和MRI的内容。1985年,吴教授积极参与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影像医学系,为我国培养出大批人才,并且其中的很多人已成为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或技术骨干。

  迄今为止,吴教授编著和主编的书籍已有18部,共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有12篇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被欧美学者引用30余次。他成为我国医学影像学界发表论文及著作最多的学者之一,被国内、外神经放射界誉为“屈指可数的多产、高产医学影像学教育学家。”

  此外,吴教授在1988年被授予北美放射学会(RSNA)荣誉会员。谈到近年来中国在RSNA的表现,他说:“我国的文章在数量和质量上已经取得重大突破。我们和国外的临床差距不大,病例丰富。我们现在仍需要加快医疗设备更新速度,把工作细致化,坚持实事求是,弘扬科技创新。发展有赖于团结协作,包括医、理、工之间、医院间、学科间的协作。要依靠集体,群策群力。”

  医术精湛,师德高尚

  吴教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专业技术精益求精。多年来从未发生过医疗差错,许多疑难杂症都在他的主持下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由于医术高超、经验丰富,他曾受中央派遣参加医疗专家组,为友好国家领导人会诊,得到好评。2003年4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肆虐我国。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吴教授不顾年事已高,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亲临海河医院指导工作。他大量搜集国内外有关“非典”的资料,帮助年轻医生总结临床诊断经验,为战胜非典做出了贡献。

  作为老师,吴教授治学严谨,师德高尚,一直本着“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的理念来培养学生。谈到教学工作,吴教授说:“我好为人师。我知道的,愿意告诉大家;不知道的,向大家学习。”他从1978年开始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培养出25名研究生,其中五位已是博士研究生导师。学生们对他也非常尊敬、感激,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系副主任白人驹教授这样评价他的导师:吴教授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医疗上,他医术精湛,处处体恤、关爱患者;在教学上,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严师”,授课时一丝不苟,内容条理清楚、由浅入深、生动活泼、有吸引力;在科研上,他努力学习新知识,善于总结、成果丰硕,并且愿意将所学到的与大家分享。在老人八十华诞之际,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王绍武教授特意为恩师敬上“寿比南山”的祝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今,吴教授生活安排地科学合理,每天医院的工作、看书结束后,他总要坚持步行一小时。尽管已经 81岁高龄,但老人依然身体硬朗、精神矍铄。

  不知不觉采访结束了,吴教授的宽厚、和蔼、豁达、开朗以及严于律己、自强不息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吴教授的人格魅力,必将鼓舞年轻一代勇往直前!

(责任编辑:徐惠珍 )

相关推荐

文章关键词:

放射诊断专家闵鹏秋专访

“人生不会再有另一个五十年,我会利用余下的时光,根据国家的需要和自己的能力,不言老,不歇气,继续学习,为我国放射学事业继续发挥余热,作出……详细>>

著名医学放射学专家刘赓年教授专访

刘赓年——国内外著名的医学放射学专家,在放射学领域,兢兢业业工作了近六十年,亲身参与并见证了中国放射医学的发展,如今刘教授功成名就,硕果……详细>>

著名医学放射学专家陈星荣教授专访

陈星荣教授,1931年出生于重庆,1956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毕业,1966年获得该院放射学专业博士学位,1980年2月至1981年4……详细>>

将军医生高元桂教授专访

高元桂教授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博士生导师、国际磁共振协会会员、技术一级(文职将军)。详细>>

我国心血管影像学主要创建人刘玉清院士专访

对于中国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而言,刘玉清先生是一位重要的历史见证人与参与者,他是国内外著名的影像学专家,是我国心血管影像学的主要创建人,他不……详细>>

  • 陈宪海

  • 门莉

  • 余厚源

  • 刘春艳

专家答疑少精症患者一定会不育吗?

广东省中医院 专家在线解答网友疑惑

古炽明 副主任医师

擅长:泌尿系肿瘤、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创腔镜诊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