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心理睡眠 > 精神疾病 > 其他心病 > 正文

杨丽娟事件:追星悲剧的心理切片

2012-01-10 10:18:53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论坛    转载

杨丽娟事件:追星悲剧的心理切片

  事件回放:

  1994年的一个晚上,16岁的兰州姑娘杨丽娟突然梦到刘德华。此后三年,杨丽娟天天做同一个梦。她相信自己与刘德华有一种特别的缘分,于是开始放弃初中学业,把自己关在家里“专职”迷恋华仔,对华仔的照片、海报、录音带从不放过收藏。甚至期望刘德华会来看她,就在家里等待。

  李子勋分析:

  杨丽娟的行为可能会被归纳为追星的一种,但又与普通意义的追星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

  追星,主要源于青少年心理成长中的“同一性危机”。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不能很好地实现自我成长与自我接纳,内心感觉压抑和分裂感,不能整合。不少青少年在自我认同不足时会试图通过对明星的崇拜来重建自我,他们模仿明星的服饰、爱好、习惯,有时想象自己也像一个被人喜欢的人,借此度过认同危机,获得满足感。因为喜欢明星而喜欢自己,因为有一群人都喜欢某个明星,而获得彼此认同、价值与归属感,这就是追星让人痴迷的地方。

  大多数追星从11岁开始,十二三岁比较明显,到十六岁以后开始消退,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通常被无意义感困扰,追星帮他们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一般来说,追星并不会妨碍青少年的成长,反而让孩子在榜样作用下选择积极的生活。追星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而是指向精神层面的一种追求。虽然内心非常喜欢偶像,但在现实层面他们依然是个中学生、高中生。等到读了大学渐渐理性,通过社交、学习、能力来得到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追星的欲望便会减弱。如果有一天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要选择一种只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不想成为别的人,追星行为就不再发生。

  杨丽娟的追星,却不尽相同。

  首先,她原本对刘德华不熟悉,她的追星源于一个梦——重复做了关于刘德华的梦,才开始喜欢刘德华。而不是像一般的追星族,听了刘德华的歌、看了他的电影才开始喜欢。

  第二,一般追星可能会影响自己的生活,但不会放弃正常的生活,但是杨丽娟为了追星,16岁就突然不再走出家门,整天和刘德华的照片、歌声、海报待在一块儿。这就不完全像追星了,追星的人喜欢表述自己的主张,到处说自己喜欢谁。这个女孩则是在家里,还等着刘德华来看她。普通的追星不会凌驾在明星之上,不会期待明星会喜欢他,只是自己喜欢就够了。而杨丽娟脱离了社会现实,希望通过刘德华完成她的梦境。从心理学来看,这显然是一个带有偏执色彩的妄想,或者说白日梦,不是普通的追星梦想。

  第三,一般追星,家庭不可能全员参与并疯狂坚持。陪伴孩子看演唱会、听歌、给孩子买火车票看明星的家长都很少,更不可能想到卖肾追星,把整个家庭深刻卷入。而杨丽娟的追星,已经一波三折,每一波的力度都大得有点违反常理。

  但是,由于社会上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度不够,外人没有觉察出杨丽娟行为的异常,仅仅看做是追星。假设周围人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很早就会觉察出这个孩子怎么不来上学了,一些救助部门可能会上门,这时就会有信息进入父亲这里,说“你女儿需要帮助”。有不同的信息干扰父亲,他可能也不会被女儿追星的念头所控制。

  要命的就是她把自己封锁起来了,从此不再成长。

${FDPageBreak}

杨丽娟事件:追星悲剧的心理切片

  事件回放:

  1995年,由于女儿迷恋刘德华已经完全失去了理智,不上学、不工作、不交友,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不再接触外部世界,甚至不再走出家门。她的房间贴满了刘德华的大幅海报,经常听刘德华的歌,就这样沉入自己青春期的白日梦,不愿再醒来。杨丽娟的父母非常担忧,但在沟通的过程中发生争执。最终,父母无法阻挡女儿。

  李子勋分析:

  脱离社会很可能是造成最后惨剧的重要原因。

  如果16岁的杨丽娟虽然有一个梦,但依然可以正常生活,把梦想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这本来没什么不妥。可一旦她为此放弃了自己的生活、学习、朋友,梦上升到生活的全部,那么她整个生命的意义就变了。

  试想,当一个人切断了所有信息来源,整天不出门,只听刘德华的歌,一醒来就是刘德华的声音,而且多数是关于爱情的,对这个女孩来说,可能就会有一个“移入”,把自己移入到唱歌的对象——似乎刘德华的每句话都是对她说的,每首歌都是为她而唱的。

  13年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再知道真实的环境在发生什么,耳濡目染全是刘德华,任何人处在杨丽娟的位置,都可能失去理性。这就是“自我催眠效应”。到最后,她真的坚信自己与刘德华可能有特别的缘分。所以,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完全封闭的生活,通过不断强化自我催眠把念头变得牢不可破。

  可以说,从16岁开始,杨丽娟就已经像沉睡的白雪公主了,一直等着刘德华这个王子来kiss她。她不再成长,永远停留在那个地方。在外人看来,一个29岁的女人做出如此举动,可能难以理解,但事实确实如此,她的心理在那一刻就再也没有成长,只有刘德华的关注可以让她长大。当刘德华始终没有来的时候,她开始走出来去找他。

  从杨丽娟追星的表现来看,可以推测她有偏执型的人格,当然这并不是一种病,仅仅是一种性格上的倾向。与普通人相比,偏执的人较真、认死理、敏感、多疑。不过这种个性可能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比如这个女孩16岁的时候虽然偏执,但假设她住校,生活在另一个群体里,这个群体里没有一个人偏执,她的性格可能会受到浸染,变得开放很多。也许今后进入另一番生活领域,早就把追星这个事情忘了,但是自我封锁就切断了这种可能性。

  当全家被无意识地集体催眠,就会产生“家庭共病”。

${FDPageBreak}

杨丽娟事件:追星悲剧的心理切片

  事件回放:

  当劝说与干预都无效时,父亲开始加入女儿阵营,要帮助女儿实现梦想。据邻居反映,杨氏一家平时跟外人说话都非常少,三个人基本都不和外界联系。如果有人在杨丽娟的问题上和老杨“较真”,老杨就会非常粗暴地打断他,很固执地说,自己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帮助女儿完成心愿。从十年前开始,杨丽娟与父母先后多次到港、赴京,杨父倾家荡产筹募旅费,甚至卖房、举债,宣布卖肾支持女儿,可惜始终不能还女儿心愿,至多只是在远距离见到华仔,未能与他一起拍照、说话。

  李子勋分析:

  杨丽娟不仅无意识采取了自我催眠的过程,后来也把父亲和母亲都催眠了。

  当女儿不停地说,每天都在做一个梦,而且这个梦是有意义的,“每天晚上刘德华都对我说话。”信息被多次重复我们会失去对信息的判断力,犹如被催眠。女儿由于不断重复她的梦,催眠效应就产生了,接着爸爸也开始深信不疑。如同得到了神示,他和女儿都坚信与刘德华会有不一样的故事。

  当父亲也深信不疑时,就开始把追星当作一个事业了。他开始非理性地鼓励孩子参加演唱会,从兰州坐硬座到北京给女儿买1680元的门票。当时,妈妈似乎还没有被卷入,试图阻止父女的行为。但当父亲全力以赴时,失去了房子和财产,妈妈也只好接受丽娟的梦,至少还有一线希望,如果继续反对,就什么希望都没有了。此时,整个家庭就真正失去了理性。

  个中原因很简单,这个家庭的小系统是封闭的,爸爸不怎么跟外人说话,从来不跟人发生亲近的关系,缺乏和外界的沟通。退休以后把爱都给女儿,女儿的梦构成他新的生存价值,把早期对追星行为的愤怒转化为对明星的愤怒。如果说女儿对明星的追求还是一种纯真的梦想,那么父亲对刘德华的逼迫就明显带有攻击欲望。妻子的最后加入使全家都处在偏激状态,这就是心理学上经常谈到的“家庭共病”,在看到一个病了的孩子时,发现家庭里还有病的更离谱的父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在线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020-37617988 。

(责任编辑:余莎 )

相关推荐

文章关键词:

李阳家暴事件的心理根源

其实在中国,家庭暴力并不罕见,据全国妇联一项调查表明,在中国2.7亿个家庭中,30%存在家庭暴力,施暴者九成是男性;发生在夫妻间的家庭暴……详细>>

解析:东京街头杀人悲剧心理

心理学认为,悲观是一种由于自我感觉失调而产生的不安情绪,表现为心理上的自我指责、安全感缺失和对预期的负性思维方式,对未来总是往坏处想。……详细>>

悲剧心理学 填补美学悲剧的空白

悲剧心理学 填补美学悲剧的空白!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可以独立存在,和其他学科一样,他有自己独立的分支和系统化的分类,就像诗歌一样,我们……详细>>

家暴事件揭示李阳心理变态?

家暴事件后,作为两人在公安机关达成的调解协议的其中一项内容,李阳随KIM曾走进这家心理咨询中心,接受过总共两次、每次1个小时的心理辅导。……详细>>

“海运女”事件暴露一些男人的偏狭心理

详细>>

  • 刘恩益

  • 王相兰

  • 李启荣

  • 李爱凤

专家答疑少精症患者一定会不育吗?

广东省中医院 专家在线解答网友疑惑

古炽明 副主任医师

擅长:泌尿系肿瘤、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创腔镜诊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