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冬季宜选长效降压药

 http://www.familydoctor.com.cn/ 来源:扬子晚报 

  冬季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期。由于气温陡降,人体的血管收缩,血压相应增高,增加了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而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的患者,在气温陡降后更易出现脑血管破裂,危及生命。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施咏梅主治医师指出,由于冬季气候寒冷会引起血管收缩,血压相应升高,需要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严密监测血压。而在就诊中多数病人不知道如何管理血压,控制诱发脑梗、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的服用大剂量的降压药导致低血压,有的觉得吃了降压药就保险了,还有的根本不去检测血压的变化情况。

  专家开出保健方,强调血压调控三大注意事项。首先要密切监测血压,比前期多放几个血压监测点。早起一次,早、中、晚饭前饭后 1-2 小时各测量一次,通过监测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情况,找到血压最高点。其次服用药物时尽可能选择长效降血压药。相当一部分患者出于经济原因,服用短效降压药,这类药一天吃三次,而维持血压的时间只有 1-2 个小时,因此会造成血压忽高忽低,诱发脑出血的发生。要注意吃药时间个体化。一般人的血压最高值在上午 9-10 点,但由于个体差异,也有的人高压点在中午或者午后,因此通过测量血压了解自己的高压点。如果在血压低的情况下服用降压药,反而会使血压降得更低,容易引发夜间脑梗死。建议在高压点之前 1 个小时吃降压药,这样药物才能真正起到降压作用。

高血压日的由来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04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超过1.6亿。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 000多万人。
  1998年,我国脑血管病居城市居民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在农村居首位。全国每年死亡超过100万,存活的患者约500万~600万,其中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而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同时,血压升高还是多种疾病的导火索,会使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肾脏疾患等疾病的发病风险增高。由于部分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高血压又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各级政府对于高血压病的防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自20世纪50年代起,卫生部及中国医学科学院曾组织了三次全国性高血压普查。60年代末,相关研究人员开始在国家的支持下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防治项目和相关疾病的监测活动。1987年,卫生部先后成立了全国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制订了防治研究的10年规划。自90年代以来,则更加重视高血压的群体防治工作,制定了《全国心脑血管病社区人群防治1996~2010年规划》。1997年起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以高血压防治为重要内容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示范点。1998年,卫生部为提高广大群众对高血压危害的认识、动员全社会都来参与高血压预防和控制工作、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决定将每年的10月8日定为“全国高血压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防治高血压宣传活动的高潮。
高血压小测试
中国卫生部2004年《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
mmHg

mmHg

其他健康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