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正文

专家详解胃痞病的治疗方法

2013-11-30 18:20:41      家庭医生在线

胃痞病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望无胀大。且常伴有胸膈满闷。得食则胀,嗳气则舒。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绪、起居、冷暖等诱因有关。乃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和而成。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又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脾小能行气于肺胃。结而不散则为痞”。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胃痞满能食,食后尤甚,饥时可缓,拒按,便秘,舌苔厚腻,脉实有力者为实。饥饱均满,喜暖喜按,食少纳呆,大便清利,脉虚无力者属虚。

2、辨寒热 胃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者属寒。胃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

二、治疗原则

根据虚、实及虚实夹杂属性,施以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补消并用。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祛邪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法。

三、分证论治

1、肝胃不和证

症舌脉:胃脘痞闷,两胁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时有吞酸或吐苦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病机分析:气机郁滞,肝失调达,木郁土壅,脾胃之气不得升降,肝气犯胃,肝胃不和,气机逆乱。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枳术凡加减。药用枳实、香附、陈皮、白术。

方中重用枳实,意在消痞除满,行气化滞为君药;辅以香附、陈皮疏调肝脾之气机,以助枳实化滞消痞之力,为臣药;佐以白术健脾益胃,防理气伤正,同时白术与枳实相配,一升清~降浊,清升浊降,脾胃调和,两药相须为用,理气而不伤正,故使邪去正复,胃痞自除。

(2)加减:胀满明显者,加厚朴、砂仁;嗳气甚者,加菖蒲、黄连、苏叶、郁金;呕恶明显者。加法半夏、生姜;气郁久而化热者。用丹栀逍遥散;纳呆者加茵陈、郁金、乌梅、炒麦芽、柴胡;血瘀者加丹参、红花。

(3)临证参考:董建华治疗本证常以理气通降方(香附、苏梗、香橼、佛手、陈皮、大腹皮)为主方加减治疗。宋孝志治疗本证常用旋覆代赭汤加枳实等理气之品,以降肝胃逆气,条达肝气以行胃之壅滞。

2、湿热滞胃证

症舌脉:胃脘痞满,胀闷不舒,按之濡软,兼见纳差食减,口干黏腻而臭,口渴喜冷,头身沉重,肢软乏力。大便溏薄,或排便不爽,舌质红赤,苔白黄而腻。脉濡数。

病机分析:湿热壅滞胃腑,阻滞气机。胃气郁遏,致胃脘痞满,胀闷不舒,按之濡软;湿性黏滞,滞于胃腑,阻滞气机,湿滞难化,出现口黏腻,纳差食减;湿性重着,困脾则不能濡养四肢肌肉,而见头身沉重,肢软乏力;湿邪下注大肠则大便溏薄或排便不爽;化热则口干而臭,口渴喜冷;舌苔、脉象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健脾。

方药运用:

(1)常用方:连朴饮。药用厚朴、黄连、石菖蒲、半夏、豆豉、焦山栀、芦根。

方中黄连清热燥湿,厚朴行气化湿,共为君药;焦山栀、豆豉清热郁,除痞闷,石菖蒲芳香化浊,又能醒脾开胃,半夏化湿和中,共为臣药;诸药苦燥芳香温化以去湿邪,但恐温燥伤津,故以芦根清热护津,以为佐使。共成既能清热化湿,又能和胃健脾之剂。

(2)加减:脾虚湿热者,改用半夏泻心汤,兼肝胆湿热者,用金铃子散加清热解毒之败酱草、连翘、龙胆草、茵陈、马齿苋、半枝莲、大黄;呕吐加生姜、竹茹、旋覆花、枳实;若热邪偏重,而致热毒蕴结,症见脘部痞闷,灼热,口渴口占,烦躁易怒,呃逆泛酸,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厚或黄腻。脉弦数,治官清热解毒,消痞和胃,药用连翘、金银花、蒲公英、黄连、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枳实、白术、黄芩、黄柏、马齿苋、白芍。

(3)临证参考:治疗本证还可选用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等方。

3、寒热错杂证

症舌脉:胃脘痞满,有灼热感,口苦心烦,口渴,欲冷饮,或见呕恶欲吐,泛酸。肠鸣,腹中冷痛,便溏或饮冷即泻,舌苔黄,脉沉弦、沉细或弦滑。

病机分析:胃热脾寒,寒热错杂,壅于中焦,胃气下行,热则胃气不降,寒则清阳不升,故肠胃失和,冒脘痞满;热壅塞于胃则有灼热感,心烦;上扰则口苦、口渴,欲冷饮,欲吐呕恶,泛酸;脾虚不足,温运功能低下,谷气下流,则肠鸣,腹中冷痛,便溏或饮冷即泻;舌苔、脉象为寒热错杂之象。

治法:辛开苦降,和中消痞。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半夏泻心汤。药用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党参、大枣、炙甘草。

方中半夏苦辛温燥,人脾胃经,辛开苦降能散结消痞,并散脾经之寒邪又能和胃降逆。故为君药;干姜辛热,温中散寒,以暖腹中之气而温助脾阳以去肠中之寒,黄芩、黄连苦寒,清降胃腑之热,三药共为臣药;党参、大枣、炙甘草之甘温,补虚益气健脾和中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又兼使药作用。

(2)加减:服药后若症状仍如故,或微减者,加枳壳、白术以健脾益胃,调理升降;胃气逆者,加代赭石、莱菔子、莪术降气和胃,消痞散结;疼痛者,加芍药缓急止痛;食欲差者,加麦芽、山楂、山药、扁豆以补虚开胃;脾虚寒甚者,加香附、川椒少量以温中祛寒;气滞胃胀甚者,加陈皮、木香以理气消胀;肝胃气痛甚者,加柴胡、延胡索、白芷以疏肝气止痛;失眠加炒枣仁、丹参;热偏盛去干姜,加蒲公英;阴虚去干姜,加麦冬、石斛;瘀重去干姜,加丹参、红花;吐酸者加乌贼骨。

(3)临证参考:宋孝志治本病多用泻心汤类,对兼有呕恶者加吴茱萸助半夏降逆;腹中雷鸣,干呕而恶食,加生姜与干姜守散同用,散寒化饮。降逆和胃;若脘腹痞满,冷痛,大便清稀,加川椒以温脾散寒暖肠;湿热未清,壅滞中焦,加白蔻、薏苡仁、厚朴祛湿除痞;若热恋上焦,肝胃郁热而烧心泛酸者,加乌贼骨、贝母以制酸。

4、脾气虚弱证

症舌脉:胃脘痞痛,气短纳呆,自汁乏力,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弱或沉弦。

病机分析:中气亏虚,脾失健运,胄纳迟钝,气滞不行。则胃脘痞满、纳呆;气虚则自汗乏力,气短,便溏;舌苔、脉象均为气虚之象。

治法:益气健睥。

方药运用:

(1)常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黄芪、党参、炙甘草、白术、当归、陈皮、柴胡。

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健脾,补中气之虚为君药;辅以党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助黄芪补中气为臣药;佐以陈皮理气和胃,使脾气当升则升,胃气当降则降,并使补气药朴而不滞;当归养血和营,防补气之药耗伤胃之阴津而痞满难消;少量柴胡为使,既可升脾之清阳之气,又可调畅气机,使气机通畅。

(2)加减:气滞较甚,脘腹满胀嗳气者,改投四磨汤;厌食纳少者,加砂仁、神曲、半夏芳香醒脾,降逆化浊;苔厚腻,湿浊内盛者,改投参苓白术散加藿香、佩兰;血瘀者加丹参、红花。

(3)临证参考:董建华治本证常用甘温健胃,补虚消胀法。常用药有党参、黄芪、茯苓、白术、木香、当归、三七粉。宋孝志治本证兼胃逆、脾胃失和,证见脘痞满,食后腹胀,胃饥思食,大便时溏时秘者,升降并调,用调中益气汤加枳实。兼暖气者,加清半夏、石菖蒲以降胃疏机,开窍;厌食纳少较重以痞满而不能食为特征者,投以香砂六君子汤加紫苏、厚朴。以调整自身消化机能,提高胃肠蠕动频率。

5、胃阴亏虚证

症舌脉:胃脘痞满,灼热嘈杂,似饥不纳。口干咽燥。消瘦,大便十燥,舌质红或深红少津,苔少或花剥甚至无苔,脉细数或弦细兼数。

病机分析:胃阴亏虚,失于濡润则胃痞满,腐熟不能则嘈杂灼热,顺降失常则似饥不纳,阴津不能上承则口干咽燥,不能下达肠道则大便干燥,阴津亏虚体液消耗则消瘦,舌苔、脉象均为阴津亏虚之象。

治法:养阴益胃。

方药运用:

(1)常用方:益胃汤加石斛。药用麦冬、生地黄、石斛、玉竹、沙参、半夏、甘草、粳米。

方中重用石斛,甘凉微寒,能滋阴生津而养胃,并可消胃中虚热,以治胃阴虚,生地黄、麦冬,味甘性寒,功能清热凉血,滋阴润燥,为甘凉益胃阴佳品,三药共为君药;配以沙参、玉竹甘凉牛津。以加强君药生津复胃阴之力为臣药;半夏性虽温燥。但与大量滋阴药相配伍,非但不嫌其燥,且能监制甘润之品滋腻碍胃,使之相反相成,为佐药;甘草、粳米益气生津,养胃和中,同时甘草调和诸药,二药共为使药。

(2)加减:肝胃阴虚并伴见眩晕头痛,耳鸣目干,两胁隐痛,急躁者,改投一贯煎;嘈杂伴吞酸或吐酸者,加当归、白芍、川芎、蒲公英、板蓝根以养血和胃,清热通络;纳呆,似饥不纳明显者,重用生地,加鸡内金、焦三仙少量;便于甚者,加玄参、火麻仁、当归、白芍、蜂蜜;血瘀者,重用当归,加赤芍、红花、丹参、山楂;夹湿者,见舌质红而干,苔白腻加陈皮、半夏、厚朴花、佩兰、薏苡仁、茯苓、芦根、通草;湿浊难化用石菖蒲宣窍化湿,藿香芳香化湿,益智仁温脾化湿。

(3)临证参考:董建华治本证以酸甘益胃,消胀除痞法,药用沙参、麦冬、丹参、石斛、乌梅、佛手;宋孝志治本证常用黄精、党参、山药、山楂、芍药、甘草、黄芪、陈皮、砂仁。伴见不知饥饿,食之无味偏重者,加乌贼骨、川贝母、石斛、炙枇杷叶、枳实以成寒育阴润气,濡润胃府,调畅胃肠气机;若兼见烧灼、泛酸口苦、咽干,则加山楂(30g以上)以酸制酸,并以敛胃阴。

6、脾胃虚寒证

症舌脉:胃脘隐痛、痞满,遇冷加重,胃冷肢凉,食少便溏,神疲乏力,舌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或沉迟。

病机分析:中阳不足,脾胃虚寒,运化失健,气机壅滞于中焦则脘痞;中阳虚故时可见冷痛、隐痛,遇冷则重,得温则缓,喜热饮食;中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停中焦故纳少,食后脘胀;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故手足欠温;舌苔、脉象均为中阳不足、脾胃虚寒之象。

治法:温阳散寒,补虚和胃。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枳实理中汤。药用人参、干姜、白术、枳实、茯苓、甘草。

方中重用人参以补中阳之虚,健脾益气为君;辅以干姜以温运中焦,散寒,助人参补脾阳,振奋脾阳;佐以白术健脾益气燥湿,茯苓淡渗利湿,枞实行气化滞,消痞除满,同时与白术相配,一升一降,中焦气机调和,恢复脾胃机能,促进中焦脾胃阳气恢复;甘草调和诸药,兼补脾和中,为使药。汤剂温中散寒和胃之功效著,故改作汤服。

(2)加减:泛吐清水者,加制半夏、陈皮以降逆和胃;气滞者加佛手、苏梗、木香;央瘀者。加桃仁、红花、赤芍、乳香、山楂、没药;吐酸者,加黄连、吴茱萸、乌贼骨;湿浊内盛,苔厚腻者,加薏苡仁、白豆蔻;腹满纳差者,加砂仁、神曲、扁豆;肾阳虚者,加肉桂;心阳不足者,加桂枝。

(3)临证参考:宋孝志治本证常用补阳护阴,调理气机之法,药用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砂仁、泽泻、乌药。

7、瘀阻胃络证

症舌脉:胃脘痞胀疼痛,痛如针刺或如刀割,痛处固定不移,拒按。面色晦暗,舌质紫黯或有斑点,脉弦涩。

病机分析:病久人络,伤阴耗气,胃络瘀阻,胃体失养,渐渐萎缩,不通而痛,拒按,舌脉均为瘀血阻络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桃红四物汤加桂枝。药用当归、生地、白芍、川芎、桃仁、红花、桂枝。

方中以四物汤养阴生血为君,臣以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佐以桂枝通脉络、调和气血营卫,川芎为血中气药,活血行气,补而不滞。

(2)加减:兼肝郁脾虚。加太子参、柴胡、白术;兼脾胃阳虚,加白术、荜澄茄;兼胃热阴虚,加黄连、麦冬、石斛;兼湿热壅滞,加藿香、黄连、白豆蔻;兼湿阻气滞,加苍术、陈皮、法半夏。

(3)临证参考:本证虽为血瘀,但实由胃病日久耗气伤阴所致,正气已虚,瘀血人络,故活血化瘀同时,需注意兼顾养阴扶正。

四、其他疗法

1、中成药

温胃舒胶囊: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引起的胃脘凉痛,胀气,暖气,纳差,畏寒,无力等症。

阴虚胃痛冲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阴不足引起的胃脘部隐隐灼痛,口干舌燥,纳呆干呕等症。

养胃舒胶囊: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引起的胃脘热胀痛,手足心热。口干,口苦,纳差等症。

虚寒胃痛冲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胃弱,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遇冷或空腹痛重,

2、慢性萎缩件胃炎临床常用药对

百合配乌药:百合味甘而不腻,微寒而不窜,补中益气,和合百脉,安神益志,调养五脏,补脾清肺,使邪热去而脾胃安。乌药辛开温通,最善行气开郁,散寒止痛,疏畅胸腹之气滞。两药配伍,取陈修园百合汤之意,一阴一阳,阴阳协调,一寒一温,寒热并施,一补一泄,补泄兼顾,使百合养润不生滞,乌药解郁不伤阴,达阳析能和阴,益气调中,用于寒热夹杂,阴虚气滞,迁延不愈之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较好。

丹参配檀香: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气病、血病易见,气病及血,气滞血瘀,脉道不利,或胀或痛。而瘀血不除则新血不生,故患者又可见面色无华,乏力短气,脉细等气血失于充养之象。两药合用取丹参饮之意,丹参苦平微寒,专入血分,内达脏腑而化瘀滞,外利关节而通脉络,具宣通运行之效,降而行血,去滞生新,活血定痛;檀香味辛芳香,善人气分,行气宽中,醒脾开胃,散寒止痛,“行气中血滞”而兼能活血通络。两药合伍,气血双调,活血行气,通络止痛力强,主要用于瘀血阻络之慢性萎缩性胃炎。而对该病气虚血瘀之证,可加用党参、黄芪、白术、枳壳等以益气活血,行气消痞。况丹参兼具养血之功,若再伍以当归、枸杞子等,则能益气养血,祛瘀生新,而收标本兼顾之治。

枳实(枳壳)配白术:枳实破滞气,消积滞,泻痰浊,除痞满,以走、以泻为主;白术补脾运中燥湿,以补、以守为主。二药一泻一补,一急一缓,合用消补兼施,补而不滞,攻不伤正,急不破削,缓不留邪,相辅相成,共奏健脾开结,消除痞满之功,为治疗脾虚气滞,或水停中焦,或食积于胃的基础方。两药配伍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甚佳,若配合莪术、石见穿、白花蛇舌草等则更能提高疗效,对伴有的息肉性病变也有较好效果。然而枳实、白术配伍虽为消补兼施,仍有主次轻重之分,临证之际,应详尽辨证,审因增损。

苏叶配黄连:苏叶辛温,气味芳香,通降顺气,理气宽中,化浊辟秽,醒脾止呕;黄连苦寒,善人中焦,清热燥湿,和胃止呕。二药配伍,一辛一苦,辛开苦降。一寒一温,平调寒热,具化湿畅中,清热止呕之功,_二药宣通调和,能调整胃肠功能。黄连能体现清热与燥湿两法,苏叶含芳香化湿与宣通气滞两法,药虽两味,而四法俱备,祛邪中寓有调和之治,调和中含有祛邪之法,临床常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湿热阻于中焦之证,对伴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尤为适宜。

3、针灸

(1)针刺

脾胃虚寒者取穴:脾俞、胃俞、章门、中脘、足三里,用补法,井町加灸。

胃热阴虚者取穴:胃俞、中脘、内关、三阴交、太溪、内庭,便秘者加承山。胃俞、中脘平补平泻;内关、内庭用泻法;三阴交、太溪用补法。

肝胃不和者取穴:中脘、肝俞、期门、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呕血、黑便加膈俞、血海。肝俞、期门、内关、太冲、阳陵泉皆用泻法;中脘、足三里平补平泻;血海、膈俞用泻法。

(2)耳针

取穴:胃、脾、神门、交感、内分泌、皮质下、肝、胆。

针法:耳针常规方法操作,留针20分钟,左右耳交替使用,每周治疗2次.10次为1个疗程。

【转归与预后】

一、转归

本病患者的转归常与致病原因、罹患时间久暂、正气亏损程度、治疗正确与否、素体禀赋强弱等有密切关系。胃痞之初期多实证,若治疗及时、正确,多能向愈;若延误病情,或治疗不当,病情缠绵不愈,脾胃受损形成虚实央杂、寒热错杂之症状,并因气滞血瘀,瘀血阻络,产生徽积病变,甚则可恶变成胃癌。

二、预后

实证若辨证准确,治疗得当,多能痊愈;虚证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经正确治疗,多数稳定不变,少数病人可望减轻,极少数可发展为胃癌。

(责任编辑:吴敏 )

相关推荐

文章关键词: 方法 治疗 胃痞病

专家详解胃痞病的治疗方法

胃痞病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望无胀大。且常伴有胸膈满闷。得食则胀,嗳气则舒。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详细>>

专家详解胃痞病的治疗方法

胃痞病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望无胀大。且常伴有胸膈满闷。得食则胀,嗳气则舒。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详细>>

你知道胃痞病的诊断方法吗?

胃痞相当于西医中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胃痞是因胃病日久,脾胃气虚,胃络失养,胃体失荣,……详细>>

胃痞病有哪些症状?

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粘膜浅表性炎症,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在胃镜检查中约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左右。该病的发病高峰年……详细>>

莫把胃痞当胃癌

按中医理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司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布。若由于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因素影响到胃,并涉及脾、肝,使脾胃升……详细>>

  • 李尚勤

  • 朱金水

  • 林穗芳

  • 余幼鸣

专家答疑少精症患者一定会不育吗?

广东省中医院 专家在线解答网友疑惑

古炽明 副主任医师

擅长:泌尿系肿瘤、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创腔镜诊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