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流传着一些关于健康的常识。这些说法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哪些是商家搞出来的噱头?哪些又是在口口相传中变形,渐渐变成了忽悠?
科学松鼠会资深成员,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已发表过数十万字的媒体专栏文章。
天气热了,各种类型的饮料就会成为每日必需,功能饮料更是受人追捧。在琳琅满目的功能饮料里,是选择一瓶“解口渴、更解体渴”的运动型饮料,还是提神解乏的能量型饮料呢?很多人更是困惑于自己是否真需要喝,应该怎么喝?其实,功能饮料并不玄乎。通俗点说,普通饮料里加入一定的功能因子,稍具调节人体机能、增强免疫力等保健作用,便摇身升级为功能饮料了。
酒场像某种形式的战场。一直以来,许多人都认为酒量是练出来的。2008年12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却表明: 酒量多寡、是否嗜酒绝非后天锻炼养成,而是由“饮酒基因”所决定。这种神乎其神的基因能影响人对酒精的反应,从而决定这个人是否能喝酒、爱喝酒。
毫无疑问,抑郁症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广州曾启动一项抑郁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令人吃惊。据预测,广州市的抑郁症发病率较上世纪80年代增长10倍以上,广东省抑郁症发病率在5%以上,患者总数达200万。相关数据表明,与10年前相比,上海市的抑郁症发病率由1%,升高至4%~5%,接近美国的人群发病率。